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 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相似文献   

2.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潜在课程的德育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相对,指的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给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正式课程是向学生传授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他们依此来行动,即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而潜在课程则可以把道德内容的教授和尊重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教学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大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包括信息化学校环境中的隐性课程资源与动态生成的隐性课程资源.它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加强物质载体的建设、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展校园信息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的作用表现在:1.在德育方面,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围的教育环境进行设置(如在校内张贴雷锋等先…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有确规定的、无形的、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开发中等职校隐性课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确立开发设计隐性课程的新理念和行动策略,而且要注意从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系统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导向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的存在形式。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它包括物态环境和精神环境。隐性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的物态环境主要是对校容校貌的美化、绿化、净化、活化。校园精神环境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产生深刻的影响。隐性课程中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高素质都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做了清晰的概括:“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tum)亦称‘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建设与外国留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教育经验或影响,它在外国留学生教育中起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希望通过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创造最佳的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全面提高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在学校课程中表现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我们通常所指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前者包括优美的校园建筑风格,别致的环境设计。例如:楼群建筑、壁画、橱窗、草坪、花园、雕塑等,后者包括各种健康向上的艺术活动所带来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群体心态等。 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修透性特点,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它对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隐蔽教育是针对隐蔽课程的内容所展开的教育与建设。而隐蔽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通俗地讲,就是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存在的由学校教学活动传递的未加明确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内容。从隐蔽课程定义中,我们不难知道,隐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非公开性教育经验(指未加明确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内容);教学途径是学校和班级生活等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及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5.
重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美 《教育艺术》2002,(11):16-17
近来 ,有学者对城乡54所幼儿园活动室的布置进行了调查和比较 (详见本刊2002年第一期《从幼儿园活动室布置看幼儿教师的素质》) ,呼吁教师重视幼儿教育的环境 ,笔者很有感触 ,学校与教师的确应该注重潜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知道 ,课程包括三种基本形式 ,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hiddencurriculum) ,又称潜课程、隐蔽课程或隐性课程 ,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 ,但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潜在课程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物质和文化层面 ,如校舍、校貌、环…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也称无形课程,潜在课程。它是指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以外的能对学生产生教化作用和潜在影响的各种事物、因素和活动的总和。作为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体现,隐性课程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心理机制为基础,重视整个环境对个体的隐蔽作用,主张利用各方面的因素去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国家正进行潜在课程的探索。对潜在课程进行研究,有利于学校教育全面完成“育人”的任务。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各种课程以外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育作用的人,事、物以及各种有关活动。潜在课程的产生,据研究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生于物质环境,即指校园、教室、设备等的设计、布置和环境状态;二是产生于学校内人际环境,即指学校内部各种人员的相互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关系;三是产生于认知环境,即指师生在课堂中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态、教法以至于下意识的言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所谓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性环境,经由非学术途径,将影响学生品德、知识、行为、情感、能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关于它的概念、性质及其内涵的论述有很多,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隐性课程概括为: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呈现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文化要素的总和。总结现有的关于隐性课程的论述可以得出,它的研究范围和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2)学校社会关系结构以及传递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各种信息。(3)情义方面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兴趣、意志、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兴趣、意志、价值观、态度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始终贯穿  相似文献   

20.
潜在课程是指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一种课程类型。潜在课程具有隐蔽性、稳定性、无形性与易接受性等特点。潜在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师生双方隐性因素的作用和校园环境与文化的熏陶作用。实施潜在课程应从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即知识文化建设、活动形态文化建设、环境设施文化建设和校园风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