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主张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变革,经历了从“排满反清”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爱国”的发展.然而,无论怎样发展,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都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有时代性的,其理论内函在他探索救亡的道路上经历了几次发展演变.由最初具有种族性质的排满民族主义到五族共和的统一民族主义,再到以反帝反侵略的国家民族主义。这一过程反映了孙中山思想的不断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境遇下发展的不同诉求。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孙中山及其居于核心地位的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必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盟三个原则时,他的民族主义才具有国际主必倾向。以国际主义倾向的三个原则为尺度,孙中山民族  相似文献   

9.
“驱除鞑虏”口号虽具有反帝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意义 ,但也带有狭隘种族主义倾向。1 90 5年 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 ,当年 1 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 90 6年 1 0月 ,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 1 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 ,“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 91 0年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盟书 ,用“废灭鞑虏清朝”口号取代了“驱除鞑虏”,思想再次变化。 1 91 1年底 ,提出“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是明智之举 ,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权在民”的真实实现有赖于人民共同普遍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的推行,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的理念。“权能区分”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一民权主义基本原则,“地方自治”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检讨格尔兹的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 ,讨论了我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虽有自强求富 ,但陷于文化民族主义的冲突之中。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没能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 ,导致了辛亥革命后这一话语的崩溃 ,“新三民主义”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受到侵犯 ,提出中华民族存亡和富强的诉求 ,整合了各民族的力量。当前我国仍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我们应结合自身历史和西方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整合力的民族主义话语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义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①,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没有可能付诸实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背叛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中国共产党则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但实现了孙中山先生追求的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起义后满族亲贵被迫同意清帝退位,而蒙古王公担心语言风俗不同,难以见容于汉族,仍然态度强硬地尊戴清室,反对共和。由于革命党人不断地阐述其民族平等思想,宣传“五族共和”,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的态度终由抵制转为认同。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1):F0002-F0002
历史悠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是我国惟一一所立足首都北京,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招生的公办寄宿制民族高级中学,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为蒙藏学校,创建于1913年,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举办最早的少数民族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蒙藏学校是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产物,1918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蒙藏专门学校,当时被视为非常有影响的北平国立八大学校之一。在“五四”爱国运动时,蒙藏学校全体学生曾投书《晨报》,谴责军警暴行,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爱国之诚可感。蒙藏学校学生荣耀先与瞿秋白、许德珩、罗隆基、郑振铎等同为北平学联的骨干。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 9月新疆三区民族军向国民党发动大规模进攻。张治中奉命调查解决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少数民族革命暴动问题 ,他遵循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民族主义原则 ,和平解决了新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他的革命思想和人格魅力中最突出的亮点,同时也是后世的研究最感困惑的问题这一,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充实、完善这一思想,使其永葆鲜活的生命力。虽然这一思想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是,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值得我们不断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受到“五族共和”论及民国时期边疆民族问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推进国内民族团结、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及反对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侧重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其旨趣在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