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套以“灯”与“窗”作封面的小书。它让人感到,在有灯的窗下,还应该有一杯香茗,一个展卷的你、我或者他。 这是一套供大家闲时翻翻的小书。它不需要你净手焚香,正襟危坐,甚至不需要你从头开始,可以  相似文献   

2.
同学不同老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找我的同事。同事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长得小,思维方式也是发育未全的,从头到脚一派卡哇伊。以为那女人是同事的妈,我端水倒茶帮她张罗了一阵。后来,她们相携着离开时,同事转身跟我们告别:“我们去参加同学会,请了三天假,周一见。”  相似文献   

3.
幽默     
《大观周刊》2011,(8):44-44
吃药 丈夫:“医生说从今以后我必须每天吃一粒药,否则就会死掉,我看我是完了。” 妻子:“没什么大不了的,靠吃药活的人太多了。”丈夫:“可医生说这种药只有四粒了。”  相似文献   

4.
秋的思语     
老海 《兰台世界》2004,(9):58-58
柳叶开始飘落,在秋风中飒飒颤抖。树丛里的鸣虫也没力气再吟唱了。坐在暮色下的老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萧条的景象,仿佛隐含着一切生命都在衰落。秋天,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吟诵的主题,仰视远古,秋天好像充满着萧条的凄凉,忧愁悲伤。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把人世间的悲凉与秋天联系在一起。然而,独具慧眼的文人墨客还是有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对秋天,我从小就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在我的眼里,金色的秋天并不是孤独、悲凉的代表。秋天是个…  相似文献   

5.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4,(3):27-27
妹妹:“我觉得,我有恐高症。”弟弟:“那你拿出来我看看r妹妹:“我说,我有恐高症。”弟弟:“是啊!你把‘证’拿出来啊!”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在谈到老一代出版家徐调孚时感叹道:“一辈子在出版界工作,知道他的人不很多,我不免代他感到寂寞。”其实不只是徐调孚,惯于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出版人,往往都隐身于文字的背后,不肯留下片言只语。所以有的尽管刚刚去世几十年,曾经开一代思想与出版新风的众多近现代出版者早已是身影模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7.
刘瑞 《中国档案》2006,(10):25-25
《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辞了董事长甘为破烂王”的文章,引起笔者注意。本来,在收藏市场日渐火暴的今天,文中人物赵庆伟辞去董事长甘当破烂王的事情不足为奇,但文中透露的一些信息却颇让人玩味。  相似文献   

8.
王荣昌     
《出版参考》2011,(4):F0002-F0002
王荣昌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文化部、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及海内外社会团体、个人收藏,作品先后在《人良日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艺术与收藏》、《中国收藏》、《艺术界》等近百家杂志报道,并出版有《王荣昌作品选集》。2006年10月,广东卫视《一朵时光》栏目以“君子荣昌”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9.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莉 《视听界》2001,(6):24-24
这些年,徐州电视台社教部获了不少全国和省市大奖,有中国电视奖和江苏电视奖一等奖,有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有省、市“十大名优专栏”奖。这些大奖多以重大题材和电视  相似文献   

11.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12.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13.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14.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影片     
我对《机械公敌》(又译“我,机器人》)这样一部根据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原本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对于思想厚重的阿西莫夫来讲,这部片子更适合拍摄成《人工智能》那样“沉闷”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袁鹰 《出版史料》2006,(4):79-79
我从1945年底在上海开始断断续续当了两三年报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5月上海一解放就到《解放日报》工作,1953年初奉调北京入《人民日报》文艺部,直到1986年底离职,至今仍在报社领取退休工资。除了十年动乱中在“牛棚”和“五七干校”先后占去些年月外,大半生都与笔墨剪刀糨糊为伴。20世纪是个伟大时代。我这样一个渺小平凡的人,能生在这个时代,亲历世纪的种种狂风骤雨、烈火严霜、月暗花明、天崩地裂,应该说是一种幸运,一种机缘。吴祖光先生名言“生正逢时”,我深有同感。报纸工作虽然还不能说完全处于风口浪尖,漩涡中心,但也绝不是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1,(5):62-62
<正>坐地铁老堵车上周六中午,我和小孙、小李等聚会。酒意正酣,小李的领导来电话,要他下午两点前务必赶到单位。小李放下电话生气地说:"周末也不叫人安生,我非得喝完酒再走。"  相似文献   

19.
肖二 《中国档案》2004,(11):54-54
老三毛近来美滋滋的,逢人便说:“小骡子‘上套’了。”他指的是糟克勃。可是不久,糟克勃后院起火了,老三毛被众人指为“纵火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编辑》很有创意,他们让我谈一谈“比生命更长的书”。对于一个爱书人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只是涉猎面宽泛了一些。面对自己的书架,《辞源》、《辞海》、《说文》最让我依恋;淡绿色的中华版《二十四史》最让我敬重;低价购得的《道藏》最让我骄傲;宋刻版《算经十书》最让我喜爱;还有《柏拉图全集》、《胡适全集》、《傅雷全集》、《朱白清全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