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三字经》有云:教之道,德为先。人们也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而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优效能。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了时代之问和终极追问两大问题,分析了道与德的关系,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有""无"的对立统一是天道生发的根源,是推动天道演变的动力和规律。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人之道应合于天之道,抨击了种种违逆天之道的人世现实之道。最后指出《道德经》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唯物辩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4.
胡臻 《文教资料》2012,(14):115-117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揭示出了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所在,即"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作者以自己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第一桶金》为例,围绕陶先生的育人理念,从"求真务实,基本之德"、"知行合一,行动之德""乐活创新,发展之德"、"爱满天下,社会之德"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扬行知先生的思想,从而涵养学生的本真人格。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道德经》集中阐述了老子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及修身之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老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生价值观培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赖光富 《学苑教育》2021,(11):19-20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重要内容,要求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落实德育为先之目标。另一方面,小学是学生奠定一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基础阶段,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由此,立德树人应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健全人格培养。文章从"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创设合宜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开展小组合作,强化德育教育""开拓教学路径,强化德育教育"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合一"观、道生德养的道德观,对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塑造什么样的人,如何塑造人都有所启示。本文梳理了《道德经》中"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复归于朴"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借鉴"自然无为、图难于易"等方式,最终高效达成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道亮色.在今天,《道德经》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对《道德经》原始文本的研读,提炼其蕴涵的养生、处事、修身、处世和治国之道,有利于将《道德经》德育思想同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进行结合,并为我国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其中"自贵之人"、"不争之德"等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玄德"等德育理念亦对高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阅读《道德经》,要深刻理会道德的本质属性,认识到知足的重要性,明晰自知之明的要义,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自觉地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老子》的研究,过度沉浸在其"无为"思想的治世之道与和谐之理中,而忽视了"有为"思想的创新之道。《老子》中"为之于未有""为之于毫末""为大不肖"以及"以道创新""以德蓄新"等"有为"思想,蕴含着自主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创新的大智慧,并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创新方法论,对我们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具有文化支撑和力量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经》研究角度看,道德教育有一个"合道"与"离道"的问题。当代道德教育领域,存在强制强迫、过分说教、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等误区,这都是"离道"的表现。万物尊道而贵德,但道之尊、德之贵,却恰恰在于它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去强制它们。做道德教育,不仅要看是不是"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合道,因为理经常会离道自生。离道的极端表现是"盗夸"。如果以教育的名义对儿童进行控制和压迫,剥夺和戕害他们的自由天性,这就不仅是离道,而且是"盗夸"行为,成为"教育之盗"或"盗的教育"。面对道德教育种种异化的情形,深入探讨和解读《道德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梳理源流、辨明是非,而且能够给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带来诸多深刻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中"依道立德"的道德哲学运思路线不仅向人们表明了"道"与"德"相异相通的内在关联,而且昭示出"德"之普遍存在的伦理本质;他以"玄德"、"上德"、"常德"等诸种具体形态诠释出"德"自然无为的普遍本性,并指出"物之德"与"人之德"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源于"道之德",即按照"道"的要求或以"道"为标准去行动。鉴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失道"之后的"下德"教化状态,老子否定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之解决方案,提出了修"德"复"道"的道德修养理论,并以其"三宝"来应对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复杂关系,以期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上德不德"理想状态从而使道德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5.
边志芳 《学子》2014,(4):55-57
正明德致远是我校的校训,明德致远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明德"取自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取其"讲求道德,注重礼仪"之意;寄寓我校秉承中华优秀传统,高举"立德树人"大旗,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学校德育价值观。育人以德为本。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德育。孔子教学生以"志、行、忠、信";孟子教学生以"仁、义、礼、智"。在  相似文献   

16.
老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道德经》。《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之祥灾,国政之兴衰,人事之臧否,草木之荣枯,动物之寿夭,家道之福祸,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裕民之法等。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本人被尊为道教的开山鼻祖,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其《道德经》中"知人者智"一章更是给人留下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从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德育的重要性又一次被各个学科所关注。语文学科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道德的主要阵地,更是德育教育的战略要地。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8.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教育两个不同的名词,其本义却是相通的。按老子的《道德经》所释,"道"指自然运行的真理、规律,"德"指人世向善的品行、素养。按《说文解字》,"教"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指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推,教育应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那么所倡导的"道德的教育",其要义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基于以上认识,将地理教育置身于教育的道德体系中理解,合乎"道"至于"德"的地理教育应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出了尊道贵德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笔者认为这是老子和平思想的总纲。过去学术界都从纯理论角度,分析尊道贵德在宇宙论、人生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道家对宇宙与人生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与人二者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又落实于“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不仅阐明了道与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德”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下文继之作了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