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感悟体验是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让感悟行之有效"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感悟,先要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由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揣摩文本的语言尤其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有效感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5.
胡宏枚 《新教师》2023,(2):25-26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硬功夫。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文本解读有多深邃,语文课堂就有多辽阔。教师对文本解读到底该深到何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解读文本,窥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探知文本的价值和意义,高质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走向辽阔。  相似文献   

6.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基于上述思考,尝试着将文本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即文本解读的语言层面、作者层面和作品层面。  相似文献   

7.
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会出现误读、错读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因、生活情境等背景不落窠臼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正确解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让阅读教学因背景资料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厚实。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11.
一线教师需要建立基本的文本解读范式,因为只有拥有了自己的范式,才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真正形成自己能够掌控的教学思路,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从作者视角、教师视角、学生视角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顺利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为读者进行再创造留下的空间。解读文学作品,要善于选取文本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补白要选择合适的"空白"点,可以选择写景空灵而又满含作者情思的画面,可以选择情节空白处,还可以选择作者表达情感含蓄、欲言又止而没有言明之处。补白,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文本观及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方式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传统哲学解释学强调文本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张阅读作品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注重解释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忽视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强调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的地位。主张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创作的过程,这一文本意蕴,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的面貌,让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文本在静态中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才能真正地触摸作者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开展多元解读。文章围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关于文本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徐江教授关于<落日>一文的教学实录,读后感慨颇多.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超越"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的约束,给人们作出了很有创新意义的示范解读.他的解读,使文本中所给予的静止的内容被大大地激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魅力.这种"空间意识"的树立,极大地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空间,使文本中有利于学生思维、情志发展的新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在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设桥梁?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作者闫学说,文本解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要做"教学解读"。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要求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选取了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8.
卢萍 《教学随笔》2015,(4):30-32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初中生解读文本能力低下、解读困难的现象,本文提出了从体察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最近解读文本核心的策略。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环环相扣,了解作者创作初衷,体悟作者当时当事的真切情感,获取语文最原初的人文滋养。倡导多从作者背景角度出发,真正尊重文本,尊重学生解读文本,也同时提出了对教师解读文本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诠释学视角下教材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材到教材文本,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替换而包含一个理念的、质的转变:由传统传递作者、编者意图的教材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教材文本。诠释学中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论为教材文本解读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新课程改革为教材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都为教师的教材解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