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本质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  相似文献   

2.
一、探索文化语文文化语文是从文化层面实施的语文教学,即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文化"与"语文"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相似文献   

3.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4.
董辉 《成才之路》2009,(7):38-38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何为人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对于人对于各方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的《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拓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人文”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来了。《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文。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7.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8.
一、数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根据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人文"这个概念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注日:"人文尤人事也."  相似文献   

9.
何为"人文"和"人文关怀"?"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旧指对人规范约束和改造的诗书礼乐,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特定人群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蕴涵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与理性等种种精神成分。因此,"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但又难以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征。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学科的内涵,才能抓住学科的教学规律,凸现学科的教学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一“人文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从“人文”概念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人文”二字最早见于被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刘尧 《河南教育》2008,(11):10-11
西方不少学者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小学"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 "旧指诗书礼乐等." 《易·贲》中写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在西方,15世纪末期意大利的学生使用了一个词叫umanista,英文即humanist,这是学生用来称呼教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而其所教授的科目被译为“the humanities”(人文学),在19世纪指的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这一套科目。由此可见,“人文”一词的出现,是与人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大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作用,谭伟平教授这样…  相似文献   

16.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中写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一、概念 提到“人文”,人们首先会想到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提出人文的概念都要远远早于文艺复兴。在中国最早提出“人文”一词是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天文”是指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西方不少学者如怀特等人就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平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小学"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其实"人文"二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与人文教育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语文不纯粹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是由文质皆美,堪称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成的。其中,有选入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