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大量的来稿中选择和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稿件,并以最佳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编辑的“再创作”过程,也是每个优秀编辑必备的素质。许多看似平淡的来稿经过编辑的精心“再创作”,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平淡就能化为神奇。几年前,笔就曾遇到过这样一篇来稿,原是:  相似文献   

2.
彭银华 《军事记者》2011,(10):24-25
2011年6月6日,《中国国防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如果求生,生的希望他最大》的人物通讯,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反响。该稿编辑经过反复打磨,使一篇普通的表扬稿成为一篇生动反映典型事迹的人物通讯,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要采写、编辑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要重视稿件的二度挖掘和深加工。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向基层延伸、向实践拓展收到了怎样的实效?报纸宣传如何对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师团单位实施有效指导?对此,《人民海军》报开辟了"科学发展在身边"栏目,通过鲜活的新闻报道,让读者了解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今年3月25日,该报一版头条位置加框刊发的一篇反映海军某旅勤俭办会、转变会风的精短小通讯《396元足矣!》,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编辑善于通过取舍与加工,凸显稿件新闻价值的技巧,也值得我们新闻人在采编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新闻出新?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采写、刊发的稿件,谈三点体会:深入挖掘、巧用素材、迅速及时。深入挖掘为什么说深入挖掘出新闻呢?因为,深入挖掘是新闻出新的前提和准入条件。常听有人抱怨碰不到好的新闻素材。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深挖细掘不够所致。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发现“真金白银”,并写出“出新”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靖鸣 《青年记者》2009,(19):65-70
本刊2009年8月上旬刊发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汤啸天的文章《"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期刊发两篇讨论文章:一是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靖鸣的文章《我对"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几点意见》,二是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建波的文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纽约时报》,你经常看见的是,报道一旦被刊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便完成了。而在《赫芬顿邮报》,报道刊发后,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中旬,一份长达96页的《纽约时报》内部报告在媒体产业界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波因特学院和众多新闻博客网站纷纷报道、分析和评论此事。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党报如何挖掘头题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业务,更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归纳。本文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出从细微处发现新闻线索,选准报道主题,并通过超前策划、深入采访、精心编发,将之"呈现"为党报头版头题,为新时期党报如何挖掘头题新闻总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制作标题是很重要的一环.一篇内容很好、质量很高的新闻评论,如果缺少一个简练生动、吸引读者的精彩标题,很可能被许多读者直接略过,放弃阅读,新闻评论的传播效能将大打折扣.所以,不管是新闻评论作者还是编辑,都应该高度重视标题的制作.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于2011年5月21日刊发的《官场礼仪进入大学就业指导课》这篇新闻所引发的相关评论为例,结合相关理论,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技巧,以期为新闻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时事编辑在选稿时常常发现,新华社每天都会刊发大量的图表新闻。如何用好这些图表,整合时事稿件制作图表,成了不少时事编辑努力的方向。在图表新闻的选取和制作中,要避免把图表新闻简单理解成统计图表、把图表新闻当成版面配角的误区。要多发挥图表新闻的深度解读功能,对新闻进行形象化的解释和传播,让读者在最节省时间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否吸引受众,除了其主题鲜明、事实准确、事例生动,还在于标题是否抢眼、语言是否鲜活、体裁是否独到。因而,当我们发现一个难得的新闻素材后,在抢时间、赶速度。快写快发的同时,还应精心地对稿件进行打磨,把稿件打抢得靓一些,使读者能够进行“悦读”。刊登于《人民海军》报《“天山雪莲”与海浪花媲美》,一稿编辑精心抢靓新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法治类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和读者最关注的热点和卖点。笔者担任《昭通日报·法治特刊》版编辑四年来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法治新闻标题制作的巧、鲜、美,让《法治特刊》成为读者特别喜爱的新闻版块。巧妙中不会弄巧成拙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吸引读者关注的关键,只有标题做得巧夺天工,才能让新闻有美感,让读者有深入阅读全文的愿望。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媒体的法治新闻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做得很暴力和血腥,弄巧成拙,读者很是反感。所以,巧妙地制作好法治新闻的标题,是考验一个编辑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试金  相似文献   

12.
李雪梅 《军事记者》2012,(12):48-49
朱金平老师在我眼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同事,一位值得敬重的新闻同行。作为《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新闻与传播新论》《论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战》等论著的作者,他在新闻理论上研究的成就足以令我辈仰视,更不用提他还是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今年8月,朱老师送我一本还飘着油墨香味的新著。拿到手里,只这题目就立刻让人感到"惊艳":《军事新闻摄影论》。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今年第五期推出“如何搞好媒体时评专版(专栏)”专题研讨后,又陆续收到省内外学界、业界的一些来稿。这些来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媒体时评如何创新。媒体时评如何贴近读者、走平民化之路等方面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文慧总结出新时期媒体新闻评论具有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和新闻化等四方面特点;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系魏明革提出新闻评论写作必须具有平民化意识,并提出实现新闻评论写作平民化的途径。本刊现刊发这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4.
社区新闻因贴近市民生活而受到读者喜爱。但素材相对单一,题材难以突破,是社区新闻的一个"瓶颈"。将普通的社区新闻写出新意,写得鲜活,是目前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郑州晚报》的系列报道《望女成凤》,为新闻工作者在如何挖掘新闻、整理新闻、追踪新闻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义忠 《新闻前哨》2001,(11):23-23
《民情周记》,作为《荆门日报》的拳头栏目,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2000年“荆门新闻奖”评比中,《民情周记》被评为最佳栏目。 如何提升党报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扩大报纸的影响力,这是《荆门日报》编委会认真思索并努力实践的新闻课题。过去,该报与群众、与读者保持联系的栏目主要是《读者来信》。由于该栏目刊发周期长,一般半个月出二分之一版,时效性差,信息量小,读者的来信,要耽搁许多时间才能刊发出来,而且还只能刊发少数读者的来信,绝大部分读者的来信只能束之高阁。就是刊发出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再生新闻信息就是从别人已报道的新闻事实中再度开发出新的新闻信息。是记者或编辑在翻阅、接触其它媒体传播事实,在整体把握新闻信息内容和结构中,发现报道中还有遗漏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深刻的挖掘,于是破题发挥,把握好时间  相似文献   

17.
进入读图时代,国内平面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视图片的视觉力量,不仅建立"视觉中心"等机构,还纷纷增加摄影记者数量,设立图片编辑岗位,一些纸质媒体和新闻机构还设立激励图片编辑的有关奖项。如《人民摄影报》在年度新闻摄影评选中首次设立“杰出图片编辑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把“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评选作为图片编辑这个职业的正式亮相。  相似文献   

18.
倪鸿忠 《新闻实践》2003,(11):28-29
我们《民情周记》版面,以反映民情民声为宗旨。除了少量记者站同志来稿外,这个版面主要靠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稿支持,其中有许多是政法社会类新闻。如何从通讯员和读者的来信来稿中,发现新闻、抓住亮点?下面我结合编辑《一封上海游客来信引出的故事》、《山村百姓愿望知多少》这两篇获得报社一等好稿的作品谈点体会。我的第一个体会是:专版编辑同样要有大局意识,要增强新闻敏感,善于从老百姓的视角、用生动的故事来报道重大主题,抓出好新闻。省委、省政府作出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后,本报开辟《关注"长三角"》专栏,刊登了一系列报道。《民情周记》专版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任务,但我们同样关注这一重大主题,关注"长三角"报道,力争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视角(即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立意角度,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20.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