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淑媛 《海外英语》2013,(9X):175-178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故事题材的中国文化背景,哈金的英语小说创作折射出鲜明的中国色彩,是一种用英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的努力,与中国小说英译不无相似之处。不同文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补,不是相互抵触,而是可以调和兼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在相互调和、相互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哈金英语小说创作的成功表明,"异质性"不仅不会影响英语国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相反,这种差异为英语增添了新鲜的外域元素。  相似文献   

5.
欧洲新移民小说的"文革"叙事风格,主要体现为形而上色彩的哲理型、诗意化的浪漫抒情型和注重生活伦理的写实型。新移民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验和艺术个性,不仅使这种叙事具有浓厚的个人化色彩和充分的自由度,与中国大陆的"文革"书写构成了一种呼应和互补的关系,也隐含着某种值得警惕的东方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的丰厚意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运用原始主义批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加以解读。通过对沈从文的创作倾向的分析,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既有原始主义倾向,又具有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和反原始构成其互为悖反的创作心态。同时,二者对峙形成的巨大张力,也使其小说蒙上了一层忧郁色调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东方主义俯视东方、凝视东方,使得东方主义去东方化。在这一去东方化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为应对东方主义的文化偏见,后东方主义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书法文化世界化成为可能,而强化书法的中国文化身份、积累书法创作的艺术经验、在海内外全方位践行文化书法理念、大力培养书法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使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批判与反思:哈金诗歌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斐然成就,其诗歌创作同样闪现了耀眼的光芒。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在哈金作品研究中大多仍关注其小说创作,对其诗歌研究却很少涉及,甚至无人问津。该文选取他用英文创作、在美国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无声处》来探讨其诗歌主题。作者认为,这部诗集主要表现了沉默中的普通民众对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含泪的调侃和心酸的嘲弄。在作品中,诗人对“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思。就其主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生命价值的拷问,二、对爱情观的反思,三、对黑暗的揭露、批判与讽刺。但与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反思文学又有所不同的是,旅居美国的哈金在对“文革”进行批判和反思时也有满足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倾向,甚至有明显地刻意丑化和故意捏造的迹象,这也是我们要批判的。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散写作和流散者批评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焦点.哈金作为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素材.他的流散身份一方面带给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同时又使得他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对其加以观察和反思.他在中国特殊的军队生活经历留给他深深的记忆,成为他抒发情怀、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流散者身份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独特的叙事方式、多彩的题材和巧妙的构思,揭示了人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哈金的文革书写也进一步加强了西方读者业已形成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