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馆员知识服务与读者互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应全  吴晓英 《现代情报》2010,30(3):142-144,147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和永恒的主题,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环境下,构建馆员的知识服务与读者间和谐互动关系尤为重要。馆员和读者作为互动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只有达到传播知识服务目的的互动才是可行有效的。本文借助分析图书馆馆员的知识服务特点,为推动高校图书馆馆员知识服务与读者间的和谐互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徐丹 《现代情报》2011,31(2):30-33
以布鲁克斯的知识结构方程理论为基础,经过分析指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知识结构存在相似度高、层级性强、交互性差以及知识层次跨越性小等特点。在研究有关图书馆知识服务本质及服务模式等诸多要素的条件下,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读者互助知识服务模式。即通过利用高校图书馆读者自身的知识源,采取读者互助、图书馆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专家把关的互动模式来达到使读者知识自然增值的目的,从而使高校图书馆起到在知识服务中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有效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的重要服务方式,分析了现阶段的高校知识服务与读者互动不够紧密,个性化程度不足,无法对读者产生足够的黏性,未形成良性动态的服务生态圈的问题,指出:这一服务生态中图书馆和用户当互为主客,以隐性知识为内容、以服务为导向、以管理与技术为手段,各要素勾连贯通、互为表里,构成主客互变、循环推进的动态模式,形成共生互利、螺旋上升良性发展态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知识管理、凝聚馆员服务能力;融合多种媒体、及时掌握用户动态;建立服务档案、推进个性化知识服务,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互动生态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宋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X):131-131,133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是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馆员处在服务的第一线,直接面对读者,他们与读者的有效互动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据此笔者提出了馆员与读者有效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是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馆员处在服务的第一线,直接面对读者,他们与读者的有效互动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据此笔者提出了馆员与读者有效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兰芝  刘庆 《情报科学》2012,(5):681-683,688
Human Library是近几年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本文介绍了Human Library的起源、发展及其组织模式,分析了Human Library活动对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有利于扩大图书馆的内涵、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用户互动的隐性知识转化平台,加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丰富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读者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必定会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基于读者对图书馆3.0的需求,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分析了图书馆3.0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从内容建设、交流互动、个性化服务3个不同角度构建图书馆3.0服务的内容建设模式、互动模式和个性化服务模式。以期做到以读者为中心,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科技企业中研发与技术部门员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规范责任与心理契约的发展责任和人际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对员工心理资本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在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绩效关系中,心理资本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发展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展。高校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手段深层次分析读者潜在需求,服务模式逐步由系统的整群服务模式向精准化服务转换。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从文献资源建设、学科服务、阅读推广、读者活动空间4个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思维,从整体读者的普适服务转变为群体及个人的专业化服务,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精准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以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从契约结构的规范型维度、人际型维度和发展型维度分析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现有师资人员的影响,构建其心理契约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构现有师资人员心理契约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莫红梅 《科教文汇》2011,(6):185-185,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服务模式取代传统服务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服务方式向现代化和人性化方向迈进。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完善新型服务模式,优化读者服务工作,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聂珍 《现代情报》2010,30(6):27-30
大量而频繁的读者流失导致了图书馆知识服务范围的减少,降低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本文根据读者资料和借阅行为及其相关数据等历史信息,将径向基神经网络应用于读者流失分析中,针对目前图书借阅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读者流失预测模型,利用训练后的模型对读者的流失率进行预测并生成读者列表。该模型通过试验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策略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创新,读者参与是其服务创新爆发点,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过程势必影响到图书馆服务创新绩效。为此,在分析读者参与3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读者知识以及其知识转移绩效,构建一个模型,重点分析了读者参与的3个维度对读者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图书馆服务创新绩效的效果,指出读者知识转移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绩效呈现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宫庆艳 《现代情报》2012,32(4):159-161
Web2.0技术的产生与飞速发展正改变着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将Web2.0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图书馆领域,应用到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中,改变了读者的服务模式,使协会的纽带和宣传作用发挥的更充分、参与的管理工作也做的更便捷、更顺畅,提高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网上读者荐购与读者决策采购都是读者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有效方式,但各有优势与劣势。本文尝试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站式读者荐购服务平台,通过出版社、书商、图书馆、读者四方的双向互动与协同合作,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文献采访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服务关系保持决策中辩识顾客隐性需求是难点之一.本文运用心理契约理论,通过揭示顾客对于服务商“责任”认知,进而探究出顾客对于关系中应享有“利益和权益”的需求与信念.在“责任”认知内涵、信息环境、信念形成等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顾客心理契约中服务商“责任”需求要素假设,设计出“责任”认知量表.以三类服务行业为实证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验证得到:由服务规范、服务公平、人际沟通、共生发展构成的服务商“责任”结构,并初步分析出顾客对于美发、配镜、航空客运三类服务商“责任”需求强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中小型科研系统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光 《现代情报》2009,29(11):89-92
文章在从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征、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关系等方面论述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小型科研系统图书馆知识服务的5种主要模式进行逐一分析,并从树立服务理念、建立知识服务保障系统、完善和深化学科化服务和情报服务以及构建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等方面探讨中小型科研系统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琪 《科教文汇》2011,(1):188-190
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图书馆来说获得读者的信任尤为重要。读者信任能有效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给予图书馆自信心与责任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图书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完善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在良好的"馆读关系"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服务工作,达到甚至超过读者预期,不断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以建立两者之间较为长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图书馆的服务特性谈图书馆服务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霞 《现代情报》2009,29(10):49-52
图书馆服务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和无形要素主导价值创造等五大服务特性,决定了以读者满意为目标、读者有效参与、建立良好的读者关系以及图书馆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为图书馆服务营销的特点。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中的有形展示、过程管理和内部营销构成了图书馆服务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元化,电力用户希望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信息、电价信息等,并通过主动参与用电管理,降低本单位或家庭的用电费用,实现科学用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需求侧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目的.用电信息、电价信息等电力信息将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增值服务.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信息增值服务模式,通过软交换技术实现各种电力信息的增值服务,并对一些增值服务模式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