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彬 《中国广播》2010,(2):36-37
评论类节目在大陆对台湾广播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广播评论这种节目形式,也是对台宣传中不可取代的手段。目前台湾岛内的各类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五花八门,形式光怪陆离,影响了相当一批台湾民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对台湾广播的评论节目要在岛内获得影响,取得效果,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岛内的媒体环境、台湾听众的接受特点,借鉴岛内媒体在传播手段方面的长处和牦点:一方面更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坚持正确的观点立场,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又为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归纳起来,对台湾广播评论类节目,要符合精确、深入、活泼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海娟 《传媒观察》2014,(10):69-7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在台湾施行了严厉的战时新闻统制,广播成为总督府进行舆论强化与战时动员的重要工具。台湾总督府既加强海外广播,又对台湾民众实施"皇民化"教育。同时,通过广播节目的调整,强化战时舆论管制。总督府的战时广播宣传是日本实施殖民统治和战时扩张的帮凶。  相似文献   

4.
陈蕾伊 《中国广播》2013,(12):13-17
新媒体时代,台湾广播面临着广告市场收缩、收听率逐年降低、年轻听众流失等问题。为了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台湾广播通过发展类型化广播、打造联播网、开展社会活动来优化播放平台;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各种途径,建立广播网站、打造广播APP、融合社交媒体、探索广播可视化等。未来台湾广播将在持续经营与优化传统广播的同时,深度融合新媒体,实现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互动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民歌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一档公益性音乐节目,2003年3月开播,2004年即获得首届中国文艺十佳栏目。在之后十多年中,《中国民歌榜》作为全国唯一民歌类排行榜的广播节目平台,以权威的排行、专业的音乐品质向台湾听众推介大陆民歌,成为中央台在台湾岛内广受听众喜爱的精品音乐节目。十多年来,《中国民歌榜》推动着"对台湾音乐广播"在如何更好地向台湾听众展现大陆多元音乐文化方面不  相似文献   

7.
台湾广播生态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产业化”特征,台湾广播节目形态随之彻底改变,内容与形式多元化、重视满足听众需求、强调现场性与互动性、以联播和节目行销等方式追求市场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周蓉 《新闻窗》2014,(3):52-52
一、必须加强对听众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听众意识就是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上要做到吸引听众,便利听众,干方百计为听众着想,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节目编排在这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做到了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一方面,中国之声的新闻信息量大,概括简练。有利于听众更好地获得有效信息,关注重要内容,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具体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9.
台湾听众心态与对台广播宣传杨德金最近,笔者先后数次分别同回台湾定居的台胞、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的台商、到大陆旅游探亲的台胞、来大陆沿海避风停靠的台湾渔民以及在大陆办厂的台方代表和亲属等座谈,了解到台湾同胞在岛内收听大陆广播的几种心态和他们对对台广播的建...  相似文献   

10.
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是对台广播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明确的现实责任,是传播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引导台军官兵增强民族向心力的良佳途径,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台湾民众传播接受心理和台湾军队官兵对大陆媒体的矛盾心态,大陆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一直是收效显著但着力艰难的专业传播领域。本文力求从台湾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传播方法分析,探索增进对台湾青年官兵进行广播传播的有效方法:更正其国家观念,消解为"中华民国"而战的意识;了解其恐战心理,增强对和平发展愿景的认同;满足其求知心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引导其思慕心理,建立传受心理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台湾历史上经历了荷兰和日本人统治以及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和接受西方政治生态的影响,台湾民众在政治意识上出现混乱和多元化;大陆文化在迁徙台湾过程中有过多次的嬗变,加上两岸文化曾经的隔阂,还造成两岸文化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对台广播应正视这种现状和客观存在,寻找出对台传播的侧重点和传播策略;通过淡化两岸政治体制差异,宣传大陆的善意和诚意,突出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对两岸带来的双赢效果;通过两岸普通民众生产、生活交流的细节,用台湾民众习惯的收听方式来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梁继红 《现代传播》2003,(5):110-112
对于广播业者而言 ,无论从竞争还是借鉴的角度 ,了解台湾广播业的现状都是十分必要的。 2 0 0 3年 3- 4月间 ,笔者利用赴台湾驻点采访的机会 ,走访了多家广播媒体、部分媒体学者和台湾新闻主管单位 ,实地了解台湾广播生态变化和受众需求变化 ,同时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台湾的电波大战。当前台湾地区广播生态状况综合来看 ,台湾经过近 10年 10个梯次的开放频率 ,广播频道已迈向多元化发展 ,调频电台成为广播主流 ;民营电台急剧增加 ,改变了公营独大的偏颇生态 ;地方性、社区性的特色 ,方便了民众接近使用媒体 ;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积极互动 ;节目…  相似文献   

13.
对台广播,是一种完全以台湾听众为特定对象的特殊性质的广播.能否加强对台广播的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宣传能不能争取听众,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4,(9):I0004-I0005
纪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60周年座谈会8月14日在北京隆重举办。六十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认真宣传贯彻中央各项对台方针政策,为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增进两岸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沟通亲情、友情、乡情的“两岸心桥”、“春风化雨功泽两岸的使者”!在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代又一代对台广播人承前启后,倾尽心力,始终坚持做台湾听众的知心朋友,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传递着坚定而温暖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台湾岛内的受众有过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听中央台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中,青年人所占比例最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底,改版后的中央台对台湾广播在“中华之声”中专门增设了一档针对台湾青年的专题节目——《青春在线》,而我则有幸成为这一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四年多的时间,陪伴着她一路走来,令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的台湾广播也如同工业、农业一样,己经走到了转型的“瓶颈”阶段。近一个时期,台湾的一些专家、教授纷纷发表见解,大多认为要突破当前的“瓶颈”需要台湾当局、业者、学术界三方面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如修改过时的广播电视法,使台湾广播事业能够在迅速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业者则需要走出传统本位观念的阴影,重新给自己定位,发展“以听众为依归”的广播事业;学术界也应该走出校园,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避免“猛唱高调”、“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中心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任台湾岛内首次进行了对台湾广播听众抽样调查。在台湾听众中,有56.8%的听众对我们的广播的需求不是政治需求和知识需求,而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这一抽样调查也进一步明确了对台湾广播文艺节目的定化——通过好听的声音传递情感和思想。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种种人为阻隔,  相似文献   

19.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广播观念产生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它决定着广播电视的体制特点和主要运营模式。台湾广播观念渊源于中西方新闻和文化思想的共同影响。一方面,它具有三民主义新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功利思想的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及实践给予它巨大的示范作用。台湾广播观念解严前后发生了显著变迁。解严前,以“辅导”观念为中心,强调广播的政治功利和社会责任;解严后,转向突出“监督”观念,强调广播媒体的独立性和监督权力。未来台湾广播政策的关键依然是如何在自由与责任间谋合,因为台湾广播观念始终崇尚自由,但更强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