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恩悲剧理论在2的理解和运用,在形成中国现实主义社会悲剧观的同时,也使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展走进一元化的困境.思想解放中的论争与重读,是马恩悲剧理论在中国的新生,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并最终带来了马恩悲剧理论的接受飞跃.  相似文献   

2.
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同伴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文化规范的限制,青少年往往抗拒同父母、教师沟通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同伴团体成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了解恋爱相关信息、习得与异性相处模式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多水平回归模型检验了青少年恋爱行为中的同伴效应.研究发现,核心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显著提升青少年发生恋爱行为的可能性.就其影响机制而言,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改变团体内部对于恋爱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引发青少年自身对恋爱的期待.此外,同伴规模在青少年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在人数较少的核心同伴团体内,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会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阿Q的"恋爱的悲剧"史的深度剖析,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思想的凸显三方面论述了"恋爱的悲剧"一章在《阿Q正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不良恋爱观念造成的恋爱误区,可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自杀、情杀等恶性事件.文章就如何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面对恋爱问题,走出恋爱误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阿Q"恋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恋爱的动机、求爱方式、恋爱环境来分析,归结到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7.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而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革命 恋爱"小说,正是知识界主流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的产物.从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变迁来论述"革命 恋爱"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正值最苦痛最富悲剧意识也是最革命最具艰难抉择的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拯救和思想启蒙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将理论的焦点凝结在悲剧的身上。在面临着自己的现代性悲剧困境的情形下,他们迅速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拍,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并在文学表达上寻找着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悲剧性体验和反应。  相似文献   

9.
"革命 恋爱"作为革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小说模式,它的出现首先是继承并改造了20年代初期欲望与理性悖论调适的理路--"个人的即社会的".继承主要是对革命与恋爱一致性的认同,改造主要是革命( 阶级革命)获得了包容、决定恋爱的优先性.革命与恋爱的关系经历了从"为恋爱而革命" 到"为了革命牺牲恋爱"的变化,最终在艰难的调适中走向了革命禁欲主义.丁玲的转变, 颇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左翼作家自我改造与自觉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女作家,铁凝对同性一直倾注着无比的关爱。本文从性爱的角度分析了铁凝对女性合理生存方式和情感皈依的探求,展示了女性在各种性爱生活形式下的悲剧存在,并指出了这些悲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边城》中翠翠母女二人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剧,而人物性格中的弱处实际上也是作家自身性格弱处的一种不自觉的折射。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浸透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乡土文化体验,作家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表现出了对于湘西文化的思考与忧虑。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与生命是人类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生的困惑之一就是不能平衡天长地久的爱情与短暂无常的生命,安娜为守住爱情而卧轨,子君为失去爱情而轻生。她们的悲剧命运不仅是某个时代的典型,更是千百年来若干个民族不由自主遵循着的一种规律的体现,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人生。故试图分析造成二者悲剧的根源,论女性对新建角色的适时的认知和调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聊斋志异》的人花相恋故事中,蒲松龄以高超的手法创造出理想化的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由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洞察,这些幻想故事中蕴藏着真实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引发生命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从悲剧的发生本质上讲有偶然性悲剧和必然性悲剧两种。蒲松龄将人生最本质的缺憾与无奈融入奇幻浪漫的人花相恋故事中,因此在他笔下那个唯美浪漫的虚幻世界深处,萦绕着若隐若现却又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6.
爱情悲剧在我国举不胜举。本文以爱情悲剧中的一种 (棒打鸳鸯 )作为论述对象 ,运用原型批评方法 ,将棒打鸳鸯原型概括为三个情节阶段 :男女相爱———棒从天降———劳燕纷飞 ,并探讨了其背后的真善美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对女性爱情的表现受到了教会文学和骑士爱情的双重影响.情爱和性爱的完美契合和前后相继构成了女性爱情的两个方面,其中情爱是对骑士爱情的升华和背离;性爱是世俗爱情的再现,反映了当时西欧城市居民注重感官的审美情趣.情爱与性爱的并存反映了城市文学的作者力求突破教会和世俗的限制,追求自由和自主的个人快乐的新主张.  相似文献   

18.
历代文人写出了其眼中女性的关,女性的可爱,但又如实地、毫不留情地一个一个地毁灭给人看,而又在这一毁灭过程中再造了一份更高层次的美丽、可爱乃至崇高。文章立足于文化视角,从弃妇之怨、情礼之争、柔自取束、此心为爱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爱情悲剧进行分析,探讨她们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及文化命运。  相似文献   

19.
池莉小说中的“阴谋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莉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描写了“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往往是爱情“阴谋”的实施者,她们以种种手段谋取“爱情”,谋杀婚姻,从而制造了一幕幕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在对传统的“阴谋与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中,池莉无疑超越了中西方文学史关于阴谋与爱情的书写,表现了其女性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刘霞 《培训与研究》2010,27(6):15-18
中国古代的一些爱情传说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讲述了一段段相濡以沫而又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如果去掉每个故事最后寄托人们希望的"光明的尾巴",它们都是一个个爱情悲剧。无论人物还是故事都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古代爱情传说的情节模式、爱情的命运、主人公的抗争精神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传说的悲剧情结,并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揭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爱情的缺乏性和被毁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