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社转型为企业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报社不再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糊形态,除了公益性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社都必须转制为企业。  相似文献   

2.
论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从那以后,人们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当作一种取得权威机构认可的正式提法,用其称呼这十多年来在中国报界被广泛推行的报社经营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是接受国家机关领导,以国家预算拨款为活动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上交利润、缴纳税金的单位。而企业化管理则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支出,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盈余,实现尽可能大的利润,从而得以向国家缴纳税金,向投资者提供收益。从经济运作方式和经济核算制度来看,“事业单位”与“企业化管理”有着极大的差异;“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提法,仿佛是一种“悖论”(Paradox)。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第十章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本通则。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既是媒体又是产业的地市报社,大多已由过去的“国家出钱,报社办报”的生产型体制,转变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型体制,大多地市报社已成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4.
许艳 《新闻记者》2007,(1):81-82
媒体的“企业化管理”传统体制下,我国新闻事业的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生产资料由国家计划调配,享受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优惠,无需参与任何经济活动。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国地市级报社都是在“事业单位”的牌子下生存,有的还需要地方政府“喂奶”吃。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社的“企业”性质越来越明显。在“企业化管理”下,地市报就不能高枕无忧了,它不仅要应对全国和省级大报的竞争,还要与不断壮大的电视、户外、互联网以及DM杂志等媒体争饭吃。为适应新的报业发展形势,地市报必须主动出击,采取品牌运营来保护已有领地,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报社一直属于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管理采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报社逐步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其前提仍然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并未进行全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成立,人力资本的经营逐渐成为报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人员调配和行政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发  相似文献   

7.
报业管理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为民 《传媒》2001,(9):51-53
我国社会主义报业作为一种产业,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已经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提出,更是为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如何实行企业化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提出,报社作为事业单位,根本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也有人提出报社就是企业等等。社  相似文献   

8.
报业的特殊成长环境和地位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固化模式。报业的人事制度不同于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最初的报社都是事业单位、事业管理,依靠财政拨款过日子。随着报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各级财政不再给报社拨款,大部分地区将报业划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即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而言,新闻媒介的“双重性质”,是指新闻媒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部分不仅具有‘事业性”,而且具有特定的“产业属性”(或称为“商业性、企业性”),也即能够成为“制造或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1]在我国,新闻媒介的这种“双重性质”被表述为“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这是一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首都7家报纸为试行企业化管理给财政部的报告中提出的。在此之前,1949年末到1950年初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也曾通过决定,要求实行“企业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提出“企业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社内部,通常设有一个以“厂”称号,给人以“生产企业单位”印象的下属单位──印刷厂。在经营管理方面,印刷厂有着许多不同于报社编辑部门的特点;在报业经营管理改革的进程中,印刷厂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印刷厂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在报纸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报社生产报纸产品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精神生产过程,我们可将它们分别称为:精神生产Ⅰ、精神生产Ⅱ。精神生产Ⅰ,指的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写作新闻稿件,以及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就地市党报体制而言,大多数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报社作为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通过企业化经营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报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报业经济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是指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就地市党报体制而言,大多数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报社作为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通过企业化经营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报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报业经济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  相似文献   

13.
创新,地市报活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地方报工作人员,深感如何创新,是摆在全国同行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观念创新。有些人总是抱着“报社是事业单位”的观念不放。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地市党报虽说是事业单位,但从其自收自支、向国家缴纳利税这两方面来讲又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目前,大多数地市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的是一条“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的路子。 地市报较之于上级党报和其他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一是实力不够雄厚…  相似文献   

14.
党报过去不承受经济压力,一是由国家财政包干保障供给,二是有公费(行政开支)订阅保证发行,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的确立,国家对党报的投入逐步减少,公费发行的党报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报社发展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宣传水平和强度,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要求党报新闻业务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唐绪军副研究员撰写的专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一书,于1999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谈及中国报业的最大变化,恐怕莫过于改革开放20年来其生存方式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报社是文化事业单位,以卖报为主要收入来源,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或由上级单位予以补助。然而,自1978年人民日报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联合提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以来,中国报业逐步开始与政府财政“断奶”,最终走上了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道路。伴随着报业生存方式的…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刻转变.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农村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的推行以及在城市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媒介而言,思变的迹象早在全会召开前就已出现,长期压抑的中国媒介积蓄了极大的改革势能.1978年,人民日报与首都其他几家新闻单位联合向财政部递交申请,希望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随后,财政部批转人民日报等要求试行企业化经营的报告.同年12月,国家出版局正式宣布了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这个决定意义深远:不仅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解决了报社经济困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化经营”的提出为后续的突破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而真正对后续突破起到催化作用的是报业的“扩版潮”.这当中又以1987年广州日报的率先扩版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报业生产的任务是出版和发行报纸,报纸是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这是没有异议的。我国的报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单位,报纸要甘当和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没有也不应有不同的意见。这是报纸的特性。但是,报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报社作为组织报纸生产和流通的经济实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要不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经营,讲求经济效益,人们的看法和做法就不那么明确和统一了。回顾历史,人们对报业经营的认识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早在1949年12月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报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运营机制的完善,报界渐渐从传统的“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变。作为直接衡量受众需求满意度的晴雨表——发行量,日益受到报界重视,大部分报社已把发行工作置于报业经营的龙头地位。显然,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已久的发行观念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有效地开展党报发行工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时值年末岁初,报社社长老总们在总结已往,展望来年时,都不得不考虑的情势是:报业市场的竞争愈来愈加剧了。 首先是报业已经市场化了。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完整的市场是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三个要素构成的。 所谓市场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换和为了进行交换而生产的人和经济单位。市场主体之一的读者,早巳具有读报的欲望和购买的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类市场主体,经营报业的报社,绝大多数已被政府“断奶”,少数未“断奶”的,财政补贴也已定量化了。报社安安稳稳吃皇粮的历史已经结束。从管理属性上说,报社仍是党或政府系统担负宣传重任的事业单位,在经营上则已企业化了。报社既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也担起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责任。可以说,报社已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20.
报社目前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企业化管理探索,然而对物资实行信息化管理仍不普及。相当多的报社在经营管理上还处在传统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封闭管理模式上,物资流程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操作过程烦琐、效率低、漏洞多,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等弊端,同时也难为决策者及时提供物资供需信息。物资信息化管理是把先进的物资管理理念固定下来,由电脑铁面无私地执行。"信息化提升产业化"。因此,如今报社的物资信息化管理日趋重要。本文讨论物资管理信息流程,截取报社(以印务中心为例)自下达物资采购计划至财务成本核算的业务过程,分为采购计划——采购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