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一家报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他们竟作出两项所谓改革:一是把版面“下放”给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由他们“承包”,塞满一个版面,报社收“版面费”,三千元、五千元、七千元不等。二是出卖消息。去年,中央一位负责同志到该报所在地视察,看了一个商品展览,提到一家皮革厂制造的皮鞋很好。该报社闻讯后,写了一条消息,拿到这家皮革厂,说:“我们把你登头  相似文献   

2.
前面两篇手记,是谈编辑的组版技术的。现在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从整个报社的角度来看一看版面。我说过,“报纸版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整个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和劳动成果的体现”。(见《组版术的要求》)这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说,报纸版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精神产品,不仅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工作环节也是综合性的。只有各个环节都协调一致的工作,才会有好的精神产品。一家报社,有党政领导部门,有编辑部和经理部。编辑部有各个采访部门、编辑部门、群工部门、评论部门等,经理部有管理部门、印刷部门、发行部门、  相似文献   

3.
史占旗 《传媒》2002,(1):14
不久前,听到了两则关于报人拿高薪的消息。一是某报社体育女记者李响被另一家报社挖走,承诺年薪为一百万元以上。二是一家都市报职工年终拿奖金同样也是百万元以上。当然后者不是年薪,而是年奖。 笔者不清楚,报社给李响约定的薪金标准到底是“年薪”,还是一年下来薪金的总额。这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版面,是报纸的“门面”,它不仅关系到一家报社的整体形象,而且直接反映出报纸编辑的思想水平、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版面不只是稿件的简单排列摆设,而应是编辑对稿件进行有机的艺术组合。设计版面犹如产品的包装装璜,只有好看得体的版面才能赢得读者的共鸣,使他们愿意读它、欣赏它。因此树立报纸版面美化意识尤为重要。 报纸版面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主要是通过对拟定的文字、图片、装饰图等新闻材料,采用构图、线条、色彩等工具要素作情感意味的排列组合,以此塑造一种版面语言,达到启示与传神的功效。针对经济信息报的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和版面设计的经验体会,现就如何营造版面美感,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名声,可以凭德行、业绩昭然天下;也可以钱财布施善事(时称赞助、捐献)而得以扬名。大凡以正当手段所得来造福于社会,所“买”的名声自然无可非议。令人惶惑的是,时下一些报社也做起了“买卖”“集体名声”的生意。比如将整期报纸版面以高价卖给一家或数家单位。然后由买  相似文献   

6.
一家报纸的“家丑”,无非是两种,一是版面文章上出的岔子,二是报社内部工作中的错误或缺点。近年来,随着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和发扬,报纸对失实报道进行自我批评的多起来了。这种请广大读者监督、批评的作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有些通讯员写稿眼高手低,看不上“豆腐块”“火柴盒”,一下笔就是三五千字,结果因版面限制而被打入“冷宫”。为什么稿件长了不易发表?这里面就有一个“版面有限”问题。就拿《陕西日报》来说,报社每天收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劳动报是上海新闻界最早实行内部改革的一家日报。从1993年1月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报社不仅对报纸版面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报业管理上大刀阔斧搞改革,报纸的版面由四开四版周六刊扩版为四开八版日报,今年元月又推出彩色版月末刊;报纸的质量稳步上升,采编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去年共有21人次、24篇作品获全国及市级好新闻奖,有的还获上海好新闻—等奖。报纸的发行量保持上升势头,自费订户猛增3.8倍。报社坚持每年一次双向选择工作,一大批年轻的、有志于新闻事业的记者编辑走上部室主任岗位,为报社发展增强厂后劲。近两年来,劳动报的改革,可谓“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报纸的质量,队伍的素质;另一个“轮子”是提高报业管理求效益。由于报业管理不断完善,促进报纸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社会的好评,硬件建设步伐加快,报社的经济效益连续翻番。  相似文献   

9.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 “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要求拍摄一张横幅的照片。”如此等等,要摄影记者去“按图索骥”。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请问这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10.
凤翔 《传媒》2002,(8):38-38
“重栏目,不拘泥”,这两句话,是我几十年办报纸副刊的体会之一。 不久前,到一家报社看望一位办文艺副刊的朋友。他正在为一篇稿件嘬牙花子。他说,这篇稿子不错,有可读性,但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既然稿子不错,又有可读性,您阿必让栏目限制住呢?刊登时,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说了一个奇怪的故事,让人感到吃惊。每年的记者节期间,一些报社都会发一些福利。而有一家报社,也准备了一些节日慰问金发放。只不过,他们是按照不同的部门来制定发放标准的。比如,报纸编辑记者每人1000元,行政部门每人500元,经营部门每人500元,新媒体编辑500元。  相似文献   

12.
李伟 《记者摇篮》2009,(4):71-71
什么是优秀的报纸版面,面对报摊上林林总总的报纸堆中,想必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在报社的评报栏前,美编们总会带着职业的眼光去审视当日的每个版面,认为这样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但是这些观点对于关心、消费我们报纸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想必他们不会用“通栏”“色彩统一”“撞题”或线条粗细对比关系等术语来评价一份报纸的版式,  相似文献   

13.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  相似文献   

14.
编排版面,是报纸工作的综合反映,它包括新闻、标题、评论、图片等,也包括整个拼版工艺的全过程。因此,有的同志称版面是报纸的橱窗。胡耀邦同志一九五六年七月八日和《中国青年》报社同志谈话时就曾指出:“报纸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改革”,“先从刷新门面做起”,“从改进版面和标题做起”。当前,报纸正在改革之际,改进版面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本人出席了一家报社举办的通讯员会议。这次会议既安排了报社各版主编介绍版面内容、栏目设置,说明来稿要求,还请了资深编辑、记者讲授新闻写作与摄影技巧等,会议内容可谓丰富而实在。时下,不少会议以收取高额会务费为目的,把游山玩水列为重要内容、因而被称为“要委会”、“高价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家报社开出如此不好“耍”的甚至有些枯燥的会议,委实不易。这家报社的良苦用心与长远眼光,确实值指称道。这样的通讯员会议开得好@张跃  相似文献   

16.
《特别报道》版面是华西都市报的拳头版面。报社从 1996年 7月 1日扩版推出这个版面后,面对着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面对着几十家报纸的学习和效仿,面对着全国报刊的“特稿大战”,《特别报道》版面始终保持着它的竞争优势,被新闻同行公认是全国报纸相同版面中办得最好的版面。迄今为止,全国先后有 28家报社购买《特别报道》版面,使《特别报道》一下子拥有了几百万读者,开创了一张地方性报纸的版面走向全国报业市场的先例。 老总策划 创出名牌   1996年,创刊一年多的华西都市报决定,从 4开 8版扩到 4开 16版。报社总编辑席文举在研…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在版面上“聚焦”文/北京·史占旗在版面上“聚焦”,是说报社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办报工作上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办好报纸。之所以提出这个回题,是因为有些报社注意力分散,忽视办报,而是忙于经营创收和日常事务。比如有的报社埋头于扭广告、办公司,经营搞得热热...  相似文献   

18.
版面——“第一战场”社会活动——“第二战场”在我国,不论哪个行业,都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不论哪个行业,也都有蕴含着浓厚行业特色的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的“战场”。报社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报社的“战场”在哪里呢?人们会回答,在报纸的版面上。这个回答是对的。报社工作人员采写、编排的新闻、评论、文章、文艺作品、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一家报社负责人最近在新闻培训班上,谈到他们的报纸在公布全国各地物价消息时,由于编辑和校对工作失误,错了一个小数点,把河北省张家口的芝麻每斤3.00元的价格,错成了每斤30.0元。结果,承德县一位农民见到这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报纸总设计、总把关的总编辑,应该拿出足够的精力来抓精品。当然,总编辑在抓精品中,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与普通编辑记者有所不同,他应该把“精品”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并且要善于处理好“精品工程”中的几对矛盾。 宏观与微观 精品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一条新闻、一个栏目、一块版面来体现的。但是,精品又是一家报社综合素质的实实在在的反映。有一句古诗,叫作“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只有报纸的整个“园”里充溢着盎然春色,精品这支“红杏”才会艳然出墙。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