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云集蓉城,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客家研究长期寂寞的状况。大会共收到20余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源头、原因以及数量等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士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土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在时下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在有的人眼里会认为历史典籍是陈籍,可在孙晓芬眼里,不仅发现遗珠,还掘到文化矿脉。她广集博采,终于写出《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从社会学角度画出一副四川种姓的基因图谱,流动的清晰蓝图,特别是前人步行万里去垦拓,堪与《圣经》上摩西率众出埃及之悲壮相比。此书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已获公认。但孙晓芬并不…  相似文献   

4.
朱贵安 《寻根》2010,(4):127-129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6)
正"定南客家宗祠"是赣南地区定南县客家人不可或缺的宗族文化传承载体。该载体提供了强化客家子孙追根溯源、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勇于开拓的文化形式,是为后人供奉祖先的精神场所。定南客家历史文化与客家宗祠文化渊源定南县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山区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现辖7个乡镇,人口21万,99%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7.
成都东山客家话中的"公、嫲"主要用来给动物进行雌雄分类及与生殖器具有相似特征的植物、物品命名,"公"还用来称呼家族里面系列的男性角色和一些被认为具有神力的雄性事物.本文梳理了"公、嫲"的义项并讨论了事物被冠以"公"或"嫲"的理据."公、嫲"的运用沉淀了客家先民的生殖崇拜观念,折射出移民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一些人文观和神灵观.  相似文献   

8.
浅析四川移民的两大族群及其文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各省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族群与文化重组与整合,最终出现了湖广人与客家人两大族群以及嫁接型移民文化和移植型移民文化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客家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在清初西迁四川,对于四川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是从客家迁徙四川的动因、输出区域及本土化做一些探析性研究。以求对四川客家有一个较为明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席卷大地。西部乃至全国各个省区、各条战线的人们,无不在“抓机遇,求发展”的共同心声的催促下,认真审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四川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客家省区,有着丰富的客家化资源,在欢欣鼓舞迎接西部大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