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独秀是中国女权运动思想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之中、之后各自表达了一套女权言说,从中可以观察到这些言说与他的更为宏大的叙述——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替有关。女权与国权、人权、阶级权之间本来具有相当距离甚至冲突,却没有影响到陈独秀对它们的兼顾。其基本的原因,在于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的空前危机,需要急切调动全民的力量来应对,而女性在功能、数量上都不容忽视,故引起重视并将女权论说朝推进国权、人权、阶级权的方向开展,注重其“人”的同质性。可见陈独秀的女权论说,与西方女权主义反对的“性歧视”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谈不上所谓“男权释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女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的"女权革命"思想,包括对封建政权统治下的中国妇女地位的认识;对争取女权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设想;主张女性要自立自强;对妇女受教育和婚姻家庭关系的主张等。这些思想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的。他的女权主张,与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女权思潮紧密相关;与20世纪初女权思想内容密切相联;与20世纪初年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联为一体;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晚清女权运动从属于民族解放运动,以民族解放为目的提出女权要求,是晚清女权思想的主流。作为晚清女权运动喉舌的妇女报刊,其女权思想大致逃不出这一范围。但是,不同的妇女报刊,由于创办人和撰稿人的不同情况,在女权问题与民主解放的纠结中,呈现较大分歧和差异,显示了晚清女权思想的复杂性。以《女子世界》、《中国新女届杂志》和《天义报》为中心,便可以一窥晚清时期妇女报刊女权思想的三种倾向:激进民族主义、温和主义、女权本位的无政府主义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26-32
曾兰是晚清民初历史转型期的著名女性知识分子,在小说和女权思想两方面都卓有贡献,其女权思想更值得关注与研究,它反映了在现代中国初发期边缘地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权利的探索。曾兰女权思想包含多个方面,其中"国女"与"良母"两大核心观念相互纠缠,构成她女权思想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成为她女权思想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既受制于其无法超越的性别身份,也反映了独特的在地经验,具有鲜明的历史过渡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唐群英,其女权思想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女权思想具有富于爱国主义情感、实践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唐群英的女权思想由萌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鼓吹女子觉醒、共担救国责任阶段,发起参政运动、力争男女平权阶段和稳步推进、发展女子教育阶段。其女权思想的形成折射出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发生轨迹。与西方第一次女权浪潮相比,两者在斗争的理念和涉及内容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女性权利思想有一个由女学到女权的建构过程,该过程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时局变化相终始。他的反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都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解读梁女权思想之意义,要将其置于晚清视野之下。还须看到,梁的女性权利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也有切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女权思想著作《女界钟》融合维新派女学观念,形成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女国民思想,主要包括"民权与女权""公德与私德""破坏与建设"三个面向.与莫尔的《乌托邦》对读,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的乌托邦"特质的文本.作者在指出女界沉沦于黑暗的同时,将20世纪文明美好的未来寄托于女权革命,彰显了乌托邦思想推动进步、创造未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早期女权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歧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了女性权利之范畴及实现女权之方法,并且把他的女权观贯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中,使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男人的话,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体系。因此,中国的“女权主义”还只能称作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远没有形成“主义”。而且,这种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妇女缺乏教育往往被视为造成政治危机的根源,因此晚清文人志士多抨击儒学笼罩下的中国传统女性,认为使妇女接受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作为晚清救亡运动的领袖,他将西学与女权主义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其女权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这种女性解放运动,则建立在男权统治的基础上,是近代男性建构的女权主义雏形。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女权思想萌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女权思想逐步发展升华。研究这一时间段女权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指导现代女权思想的发展。小说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期逐渐深入民众生活,小说作者从民众角度来反映民众思想和教育民众。小说中反应的女权思想,既是对当时民众思想的反映,也包含了作者对民众的教导与期望。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恩格斯女权思想的研究迄今已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主要从恩格斯女权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专题展开。研究方法上涉及恩格斯女权思想、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突破现有研究、立足实践、进行理论借鉴、统一认识、加强关联性研究,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亦是妇女解放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施沃伦作为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其"女权回归"的思想在美国妇女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随着人性的成熟,男女同体的统一人格将取代男女二分的不健康人格.女权的回归带来"共创"、"共赢"的理念和全球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环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进而改变资本主义的竞争本质.  相似文献   

15.
在十九世纪末叶中国杰出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康有为的思想最成体系,最有代表性。他是近代改良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中较早关心妇女问题,伸张女权的思想家。他的妇女解放思想,是变法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生动描绘的“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远景,“男女平等,名自独立”的主张,闪耀着可贵的思想火花,为稍后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兴起发出了先声。  相似文献   

16.
“女权”和“女权主义”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词汇。今天学者普遍接受的“女权”概念“日来说”和“女权主义”译自英文的Feminism两个观点不全面、不准确,只采纳了日本方面的资料和中文报刊,未参考同时期的外文报刊。实际上,“女权”一词的形成是中日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女权”思想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是多渠道的,日本仅是其中较晚的一个渠道。“女权主义”译自英文的Suffragism。这是20世纪初中国学者的误译,投射了中国学者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刘利坤 《文教资料》2011,(32):16-17
中国女性文学兴起的内因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外因源于西方女权思想。长久以来批评界认为中国女性文学建立在西方语境之上。中国女性文学深受英美文学中女权文化影响,但在两者的对话间,仍凸显出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巨大差别,两者各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吴梅作为清末民初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文人,其婚姻观、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思想的进步性表现为同情当时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女性,对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深刻批评,且较早涉及女权问题的探索。但作为旧时代的文人,他仍然将女性的不幸归结为刚刚萌芽的自由恋爱,体现了其婚姻观、女性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宋恕是我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提出了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平权的惊世骇俗之论。宋恕女权思想的产生是与其自身特殊曲折的个人经历及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运动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20.
屠格涅夫在《春潮》、《罗亭》中对女性观照时,运用其独特的技法,写出自己理想的女主人公,挖掘女性的抗争与思想上寻觅解放的轨迹。他对女性的观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歌颂与赞扬,而是深层次地追问与探求。他在叙述时运用障蔽性话语,以实现自己对女性及其命运的观照,思考女权问题,以暴露女性在自我解放过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