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2.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3.
写历史就是一个写人,一个写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人也好,写事也好,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写.历史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现在有些作品和文章里写的人物,我看有些问题.下面谈几个有关写革命人物的问题.一、关于宣传毛泽东同志的问题烈士传《夏明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夏明翰同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早期在湖南亲自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我生活在基层,喜欢与一些通讯员聊天,发现他们中有一个"水浅无鱼"的误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天地小,该写的都写了,有点"江郎才尽"了。其表现:一是"先进即新闻"。把眼光只盯着劳动模范、标兵、先进工作者;二是不会运  相似文献   

5.
热爱     
我是一位农民通讯员,4年发稿100多篇.我的体会正象爱因斯坦说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事都很平凡,没什么可写.一位队长田玉昌为了本村五保户生活得更好,竟把自己17岁的儿子给了这两位五保老人。这既给两位老人晚年带来了欢乐,又给村上农户减轻了负担,于是我写了篇《共产党员田玉昌送子赡养  相似文献   

6.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7.
济宁日报于2007年5月创办《民生》专版,我被安排负责专版的编采工作,从此踏上了民生报道路.一晃5年的时间过去了,摸索着一路走来,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爱,挚爱《民生》,更热爱"民生". 紧盯百姓身边事 《民生》创办之初,对民生新闻的概念定义尚不清晰明了,难以准确把握《民生》的定位.但在大脑里有一个大概的"筐",那就是有关百姓生活的新闻事件都应该装在民生这个"筐"里.确定了这个"筐"后,自己内心似乎有了些许兴奋:生活在最基层的百姓,其生产、生活中遇到急事、难事、感人事,可以有一个展现的阵地了.《民生》,是百姓表达自己愿望的平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皆能展现在这一板块里,我也为能在这个板块里耕耘而兴奋.  相似文献   

8.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问:这还用说?电视剧当然不是电视新闻报道!但是,事实证明,这两种创作形式不仅一些初学电视剧创作的业余作者分不清,电视台的不少编辑记者有时候也把它们混为一体。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常常收到业余作者写的电视剧本子,有的开宗明义说:我写的是我市某某英雄人物,事实真实无误,如果电视台有兴趣拍摄,可以请英雄本人自己演自己。有的作者说:我写的是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如果有拍摄价值,经历这件事的原班人马可以把事件再现一遍,拍得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9.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因工作需要,把我借调到院办公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常接触到实用文体写作.开初写起来很吃力,又由于“临时代办”的思想,也就仅仅是应付而已.但事不凑巧,1984年院领导再三动员我,要我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只好服从调动. 由于工作性质变了,对报纸上登载的新闻注意看了,广播里的新闻节目留心听了.看到和听到别人写的好新闻连声叫好,可自己却不知怎么写,  相似文献   

11.
草书代表着书法艺术的巅峰,是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圈内人笑我"酒不如书,书不如人",我称自己为"草书性情":率真、质朴、狂达。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搞艺术创作,是需要悟性的。临帖是书法创作者一生的事,近年我就迷上了临写《书谱》,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自然的事,不想写就不强迫自己。我没有写不出来的恐惧,倒是有写不好的恐惧  相似文献   

13.
发现你自已     
古希腊一座圣庙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我想是的,一切成就,均始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人生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生活中的我们,不只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导演,结果往往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无暇静下心来想想"我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可见,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认识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我在国家体委工作.最近两年来,我写的稿子有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的在体育报、工人日报等刊登,有的被内部刊物选用.对体育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写的稿件并不多,但有一点比较深的休会是:只有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不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开始写稿时,发现一条新闻线索,首先自己拿在手里掂量,看事件的大小,大则写,小则不写,结果,使不少有价值的“小新闻”从笔下溜掉了;而不久便会在报上发现类似的新闻稿,于是便又后悔自己没写。一件小事,如果你注意挖掘中心、选择角度,也许会写出一篇好新闻来。如去年我们村有一件事:麦收后两个村干部带头把好粮交给了国家。按说干部带头交好粮是很正常的事,但发生在我们这儿就有新闻  相似文献   

16.
我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8年了,先后写了400多篇新闻稿,采用率达90%以上。总结自己几年来搞通讯报道工作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热爱”有两层含义: 第一,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企业,才能发现素材,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我刚进厂时,只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很平凡,在这个圈子里没什么作为。一天,我看到一位徒工织的地毯出了问题,下班后1位老师傅,用精巧的技术给修好了。事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位老师傅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的几件事,很受感动,于是给《地毯通讯》写了一篇稿.没想到这篇稿子被北京电台选播了,这是我发表的第1篇作品,这件事  相似文献   

17.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19.
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自己能遇到“重大”事件,碰到“重磅”人物,因为这些人和事最能牵动读者的情绪,最能产生轰动效应。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的事、平常的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长,也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通讯、消息、特写之类。近几年来,我发现了一块并不新的“新大陆”,那就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20.
作家最好不要多谈自己的作品。但接到《共和国与我——100位作家说50年》一书的组稿信,让撷取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事反映出自己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不禁立刻想到我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来了!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半生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