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雷雨>所受外国戏剧影响时,从妇女命运、妇女解放问题着眼,把<雷雨>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或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群鬼>作比较.其实从塑造"忏悔人物"角度考察,<雷雨>受易卜生<社会支拄>的影响更大.作家在塑造周朴园这一"忏悔人物"时,既借鉴了易卜生塑造博尼克的某些手法,又有所创新,使周朴园的忏悔更加符合性格发展逻辑,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2.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纷争迭起,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也莫衷一是.这一方面源于<雷雨>本身的内蕴丰厚,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变迁.就拿几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来说,1953年8月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评价<雷雨>是"写一个绅商家庭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由"一种社会制度的残酷"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雷雨>中的意志人物入手,对<雷雨>所涵盖的意志冲突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勾勒.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冲突结构的来源、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其中的得失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第一个作品,也是曹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同时<雷雨>更成为了我国现代话剧的一个典范性标志.<雷雨>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爱恨情仇矛盾交织,深刻揭示了旧社会阶级矛盾,以荒谬并有悖伦理的情感冲突为焦点,描写了各种思想压迫下被扭曲的人性,用家庭悲剧体现出了黑暗社会的阴暗.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对现代文学以及话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雷雨>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倍受作者重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经验与才华.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细心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本文就是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对剧本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对曹禺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做一窥视.  相似文献   

6.
林夏 《河南教育》2007,(11):64-64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当时的曹禺23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1934年7月,<雷雨>开始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1卷3期一次载完.1936年1月,单行本问世.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曹禺最富个性的创作.年轻的创作者通过作品人物和场景描写,作家个体的感性体验、自我或终极本体的深入思考,都或隐或显地改装成撼人心魄的悲剧故事.其中"热"的环境和人物的"热"情、"热"力共同酿成了雷雨大作.创作者的"热"的内驱力和接受者的"热"泪共同阐释着"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两者在美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将着重从美学中的形式美的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话剧在形式上的差异和优劣.  相似文献   

9.
语气隐喻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代表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这一共同问题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看法.本文试图利用此二种理论,结合人物身份和心理,来对话剧<雷雨>第一幕中的对话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曹禺运用象征手法写成了《雷雨》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展示了戏剧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剧中人物都有各自的强烈意向和欲望,并各自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努力奋斗,但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奋斗、抗争、挣扎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结局,一如"雷雨"是电闪、雷鸣、狂风后的暴雨倾盆所带来的摧毁一切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黑暗中的笑声>是俄裔美国试验小说家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在小说中,纳搏克夫以"笑"为切入口,从"笑读者"、"笑人物"、"笑自己"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这部小说的后现代特征."笑读者"旨在揭示小说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游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读者所期待的真实;"笑人物" 是让作品充满荒诞和滑稽,引发读者对人类自身境地的思考;"笑自己" 则透露出纳博科夫的自我解嘲,揭示出后现代小说所特有的绝望又诙谐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 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部人格结构说",人格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欲望号街车>中,杜波伊斯姐妹的心理及活动,便映射出三部人格因素对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97-100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阐释<雷雨>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从悲剧构成上来看,它是彻底的悲剧作品,既是命运悲剧,也是爱情悲剧;既具有性格悲剧的要质,又具有道德悲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引进西方悲剧观念后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的经典作品,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实生物.它对中国古典悲情戏和西方悲剧吸纳、改造,进而生成,形成了一种自成一格的"新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对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的描写."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作品.它把西方话剧史中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资产阶级性的封建家庭的悲剧,与此联系剧中还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的凄惨命运,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伪善、冷酷和它们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本文从剧中儿个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进行分析,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沈从先生曾经提出过一条名的小说创作理论——贴着人物来写,对于被阶级性分析包围的《雷雨》来说,有必要套用一下这条理论,贴着人物去分析一下《雷雨》(节选)中的对话。只有真正走进戏剧语言的潜在世界,才能真正走进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还原人物情感的复杂性,还作品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商凯凯 《学周刊C版》2019,(3):100-101
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雷雨》这节课时,独出心裁,以"周"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很好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物命运。韩军老师对《雷雨》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实质上却也是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