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5.
<暗示>时比了男女作为三角故事中心人物的不同遭际;<作女>列举了男女关系的各种模式,都是在"性爱"、"情爱"中考察男女关系,塑造了两极分化的男性角色.女性文学需要全面书写男女关系,构建和谐性别世界.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和《泥鳅》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历史背景有关。由于具体写作语境的不同,老舍与尤凤伟分别从城乡文化冲突和城乡差别的角度关注乡下人越界迁移后的命运;老舍意在解释生活、表现感情,尤凤伟志在再现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并为之鸣不平。这种表现与再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法源于作家文学观和社会立场的不同。由乡下人进城引发的城乡冲突归因于农民对市民的身份僭越,思考如何维护这些进城农民的尊严,尤其是要思考当他们面临金钱的诱惑和人格凌辱时,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体现和表现其个人的尊严,这是历史赋予作家的使命,也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历史意识与责任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0.
雷纳·韦勒克在<文学理论>反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提倡文学的"内部研究".而毛泽东的<讲话>属于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毛泽东和韦勒克对文学的性质的不同态度,管窥一下学者眼中的文学和政治家眼中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的<耙耧天歌>以其独特的苦难化叙事风格,书写了黄土地深处的人生苦难命运之歌、母爱悲情之歌.作者以寓言式的手法,向我们揭示和展示着民族的苦难之旅和命运的厚重,作品中既有鬼魅叙事的神秘气息,也有着乡村看客的无情.正是这辛酸的吟唱于"耙耧山区"深处的歌谣,或许会唤醒许多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写了四种类型的"梦",通过对这些"梦"的解析,可以看出<庄子>在当时占梦文化影响下的迷梦模式之上走出了"以梦为文"的新模式,"梦"被赋予了新的内蕴,并由于其鲜明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下人形成一股迁移的潮流纷纷进入城市,因此,他们与其进入的城市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与受挫理当是值得关注的文学内容。纵观五四至今近百年来小说家们对乡下人进城后生活的书写可以发现,乡下人进城后,仍然没有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即使是在新时期,他们也很难被城市真正地接受,他们的生活仍然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4.
<大话西游>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大话西游>的狂欢化的书写策略诸如,戏仿、脱冕、狂欢化的广场语言等产生了文本的狂欢化审美效果,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狂欢化"文本.  相似文献   

15.
<劳儿的劫持>与<金锁记>分别是杜拉斯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的代表作.本文通过时空向度、电影手法和诗学意象三个方面来比较两部经典作品在书写策略上的异同,从而更深入理解女性主题文学.  相似文献   

16.
霸王别姬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题材,并在传统的多次书写下成为经典.在传统书写中,霸王别姬的意象是以霸王为出发点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儿气概、"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英雄末路、得一知己美人足矣的多情感慨……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却是从虞姬和扮演虞姬的程蝶衣出发,以女性的视角使这一传统主题具有了新的意义.本文便从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李碧华的<霸王别姬>.  相似文献   

17.
"三角恋爱"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静静的顿河>与<第二次握手>的爱情描写同异的比较分析,揭示在"三角恋爱"这一文学母题中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说讲述了三姓村人如何对抗死亡的悲壮故事,"日光流年"既是时间的意象,也是一次直面死亡的宣言.阎连科通过对死亡的极致化表达和苦难叙事,把三姓村人的死变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话语,也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精神事件.通过对司马蓝等悲壮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和生存的渴望.阎连科是一个擅长宏大叙事的负有责任感的严肃作家.从<日光流年>、<年月日>再到<受活>,"阎连科的写作一直保持着对农民处境的深切关注和思考",阎连科的作品以广大的农村为时代背景,以下层人民的视角,审慎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内心和生活.以一系列夸张的、近似荒诞的情节深度刻画主题.阎连科叙事中的极度叙事和苦难叙事书写这个时代 "主要的真实"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课题<乡下人家>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现代社会寸土寸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虽然近了,但是心灵之间却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我们怀念曾经在乡下的游泳嬉戏、泥巴蚯蚓、山中探宝……当看到<乡下人家>这个课题时,觉得这"乡下人家"时而是一种背景,时而是一个场地,时而又是一大群聚在大树底下或河埠头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