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入和背景资料介绍(3分钟) 师:同学们昨晚都读了《孙权劝学》,文中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师板书课文题目.) 生:孙权任用四杰的故事. 生:鲁肃独劝孙权联刘抗曹的故事. 师:关于吕蒙的故事,谁知道?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这位制造了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没有什么了解啊!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孙权劝学》,先大声朗读课下注释①,然后对照PPT上的资料,在书上批注.  相似文献   

2.
数月内,吴魏交战,吕蒙以其才,三战三捷。可好景不长,一次交战,吴国大败。调查发现,魏国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火箭炮。孙权大惊,谓吕蒙:“卿速去俄罗斯购得先进武器,若否,吴休矣!”吕蒙领命,先打了个国际长途过去,谁知魏俄已结盟,俄罗斯给吕蒙吃了一个闭门羹。孙权愤然曰:“小俄罗斯竟如此猖狂!罢了,卿速联络美国。”吕蒙作难曰:“上不知,美国远在大洋彼岸也!”孙权乃赐其“全球通”,吕蒙联络至美国,怎奈听不懂那美国佬英语,孙权断然下令:“学!”吕蒙于是从师学习,半年,能说矣。吕蒙飞了半个地球,用大量金银翡翠换得一批导弹,大喜,飞回吴国。至…  相似文献   

3.
好久不见     
《海外英语》2012,(12):19-19,5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话用在下面两位老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有一天,你与多年不见的老友偶遇.是否能认得出呢?  相似文献   

4.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5.
“英发”统编教材注释为: “英俊奋发。形容周瑜气概俊伟。”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孙权曾与陆逊论周瑜、吕蒙:“公瑾雄烈,胆略过人”,吕蒙智勇双全可与之相比,“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吕蒙不喜读书,因而在“言  相似文献   

6.
十五、孙权劝学课内提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似文献   

7.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蒯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8.
手不释卷     
《下一代》2010,(7):37-37
【语出】:《三国志·吴书》 【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文】:形容勤奋好学和做事入了迷 【故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大将军叫吕蒙,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他没有读过多少书。有一次,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而吕蒙却说:“军营里时间太紧,根本没机会读书。”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这是在找借口,你的事再多,难道比我的事还多吗?  相似文献   

9.
正师(导入):话说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羽是最有名的常胜将军。然而关羽最终失败了,他败给了谁?生:吕蒙!师:对,他败给了东吴名将吕蒙。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结果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师:《孙权劝学》出自哪本书?这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吕蒙才略的进展来源于读书,而吕蒙从不好读书到好读书,则来源于孙权劝学。这件事,《资治通鉴》里记叙得比较简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的这番劝学辞,讲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又给对方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和方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孙权劝学联想到现在中小学的有些领导人和教师,颇有感触:这些人也似乎苦于“多务”,一  相似文献   

11.
一日,我上《孙权劝学》一课。吕蒙曾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不爱学习,后在孙权的有效劝说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儒将,令人刮目相看。在教学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让学生也像孙权一样对班上厌学的同学现场劝学。我想活学活用,让同学相互劝说,也许更容易沟通,更有说服力,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孙权劝学》通过对话,详略有致地记叙了孙权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经过,表现了孙权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培养,说明了人不可不学和学必有所益的道理.全文仅119字,就把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众多的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不仅与本文用语十分凝炼有关,更主要的是作者自然巧妙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对比衬托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孙书岐 《陕西教育》2008,(1):116-116
读书,有益于一个人的完善和发展,即使杰出人物。也是如此。近日,我重读《孙权劝学》一文。感触颇深。作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权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对爱将吕蒙提出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殷切忠告。其殷殷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欲以忠心报主的吕蒙倍受鼓舞而“乃始就学”。才略长进之神速,使人称小诸葛的谋臣鲁肃惊叹之余,继而又“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似文献   

14.
<正>《孙权劝学》中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略,愿意与吕蒙深交。在读到“拜蒙母,结友而别”时,有同学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还需要拜见蒙母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鲁肃与吕蒙之间并非结拜,而是结交为好友,是不需要专程拜见父母的,但古人强调孝道,百德孝为先,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行礼问安,具体的规矩,在“三礼”中都有明确记载。鲁肃的年龄和资历都在吕蒙之上,他主动与其结友,  相似文献   

15.
<正>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也是东吴的一流统帅,孙权与吕蒙常以兄弟相称。在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一手策划并亲自实施了"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然而,吕蒙虽然作战骁勇,却经常患病。荆州之战刚结束,吕蒙就一病不起。为了给吕蒙治病,孙权亲自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并向全国征寻名医。当时,吕蒙已经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药外,还需要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活捉关羽的吕蒙就是一例。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吕蒙读书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相似文献   

17.
快乐的多多     
验算在哪儿?下课后,老师问多多:“你的作业怎么没写验算?”多多:“老师,验算都在计算机上啊。”刮目相看一天,多多在看书,看到一个成语,叫“刮目相看”。多多:“妈妈,‘刮目相看’是什么意思?”妈妈:“就是另眼相看,把别人高看一等的意思。”多多:“不对呀,另一只眼睛看,不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以上两篇由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五(1)班李惠巍提供套模树盆载树作者:马恒超快乐的多多  相似文献   

18.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英勇善战,但是不爱读书,吴王孙权就叮嘱他要多读书。吕蒙听了,为难地说:“军队里事情这么多,哪儿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临近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正在教室里读《孙权劝学》,刘老师突然通知我和李飞龙、陈远超准备表演这篇课文。这可难为了我们。老师问我们谁来扮演孙权——最难的,我和李飞龙可谓“奸诈”不约而同地将手指向老实的陈远超。陈远超只得受了。老师又问谁来演吕蒙——次难的,我和李飞龙都互指着,丝毫不肯退让。老师无奈,只得采取老方法——石头剪刀布。后来李飞龙占了上风,我只得气呼呼地演吕蒙了。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三个人凭着这张弹弓巴结了些些小事不足挂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漫画中国成语$漓江出版社 @敖幼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