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婚姻中较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本文试从媒妁入手,对唐代婚姻中的媒妁现象、媒妁形象的多样化等方面加以介绍。笔者认为唐代秉承前代,媒妁在婚姻中起着先导作用,媒妁的活动也较为活跃,媒妁形象的多样化正是唐代婚恋观念开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三言"、"二拍"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媒妁形象,如媒婆、牙婆、虔婆、马泊六、尼姑、收生婆等.这些媒妁为贪不义之财,往往不是连哄带骗为人撮成不谐的婚姻,就是不择手段为男女私情牵线搭桥.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愿正视"男女无媒不交"的婚姻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受骗上当的怨气.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关键,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中国古人很重视婚姻,尤其讲究婚姻礼仪,而在礼仪的程序中,又少不了媒妁。唐代小说中有若干描写婚姻和媒妁方面的篇幅,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而且显示了婚姻和媒妁对古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说合性质与特征,本文将“三言”“二拍”的媒妁形象概括为成人之美型、唯命是听型、为利是图型和官府权为月老型。由于都处于中晚明这一“世界”变化,他们中既有对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又有对道德文化的越界,无不传承着特定的婚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婚姻缔结习俗中,媒妁一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功能日益减小。媒妁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意义何在?本文拟从其缘起、职业利弊、职业生存背景及流变趋势等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媒妁形象,尤以女性居多。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启蒙思想家的出现、“嫁娶用媒”的婚姻礼俗为女性提供了一些职业机会,并在职业过程中展示了封建女性的职业生活。尽管他们向众人昭示了女性特有的能力和才干,却得不到封建伦理观的认可。女性地位难以逃脱封建等级制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媒妁形象,尤以女性居多.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启蒙思想家的出现、“嫁娶用媒”的婚姻礼俗为女性提供了一些职业机会,并在职业过程中展示了封建女性的职业生活.尽管他们向众人昭示了女性特有的能力和才干,却得不到封建伦理现的认可.女性地位难以逃脱封建等级制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8.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中出现了大量的媒妁群像,她们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媒妁群像是在中国传统民俗的发展流程中演变而来的,大致可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类。她们不但具有传统民俗中媒人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沾染了明代商品社会特殊的烙印。试从中国传统民俗媒妁现象的历史流变中,来探讨《金瓶梅》中出现的各类媒妁形像以及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接触,西方婚姻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婚俗。于是在光绪宣统之交,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式婚礼,当时称之为“文明结婚”。新式婚礼首倡于都会商埠,以后内地亦渐渐仿行开来。文明结婚,不再只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大事,而把男女当事人对婚姻的意见放在了重要位置,父母、媒妁只起监督的作用。其办理程序,一般是先由男女向父母陈说自己的择偶标准,得父母同意,再  相似文献   

10.
本职象谈恋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焦大永远不会爱上林妹妹”一样,在一些人眼里“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未必是每一个人的理想工作。“人职匹配”的原则是要“人”对“职”逐渐认识了解才最终实现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组织起来的好姻缘,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作为一位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决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收集编纂。事实上,冯梦力在编纂、加工、整理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时,是不可能排除其自我思想意识的,冯氏是具有改良主张的文人,特别是在提倡通俗文学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识,他的那些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在他所编纂的作品中是有着鲜明体现的。一、婚姻、爱情、友谊题材冯梦龙对子婚姻、爱情的态度具有反封建性,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百的婚姻深为灵感,主张婚姻自由;“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主张自由恋爱的。正是基于一点…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形象的新内涵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层次,其特征主要有多元化、整体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其塑造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视窗,也是强化学校名牌效应的需要,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从外观、服务、管理、学术和馆员等五个方面对图书馆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和塑造,以更好地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房小栋 《考试周刊》2013,(24):11-11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她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女性形象和文人形象的画谱。它集中而深刻地刻划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形态性格,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三个在主人公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各有其特征。但是作者并不是仅仅从人写人。他写出了每个人性格形成的根源,并把形成每个人特征的文化挖掘了出来。作者以婚姻态度为出发点,对每个女性进行了阐释,这些新女性虽然形式上似乎是新的,但本质上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男婚女嫁的观念,还是充当了传统婚姻的一分子。不过,作者着墨不多的唐晓芙身上还是体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古代青年男女缔结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封建社会里长期存在着“婚必媒”的传统。如《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相似文献   

17.
柳永为何成为宋元以来市民阶层最为喜爱的风流才子形象?柳永形象对传统才子特质有何继承和突破?在柳永的影响下,后世小说戏曲中的才子形象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柳永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异类,却成为民间传播婚姻爱情美好幸福信念的关键人物。将柳永形象放在才子形象演变与社会历史变迁、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作为风流才子原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依然保存活力的最为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可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作为汉文化载体的功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古代社会的婚姻文化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古老的婚姻形式已经不为人知。但是我们通过对表意体系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依然能够对古代婚姻形式进行探寻。文章选取了几个和中国古代婚姻联系密切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远古的群婚、掠夺婚、买卖婚和氏族互婚等多种婚姻制度都在"姓""后""婚""娶""嫁""妻""姑""舅""媵""侄"等汉字中得到形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20.
隐喻既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活动,又植根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要正确理解概念隐喻,既要考虑到隐喻生成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其中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烙印,充分考查其在不同语言中的特征和差异。本文以爱情婚姻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为例,分析英汉语中关于婚姻爱情隐喻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进而解释英汉语中同一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异质性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