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语》、《孟子》中“勇”的思想内涵带有鲜明的儒家伦理色彩。孔孟所推崇的“勇”必须服从、服务于儒家的“仁、义、礼”,而儒家的“仁、义、礼”在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在维护专制等级制度,所以孔孟所推崇的“勇”带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功利色彩,不同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勇”。但是,孔盂同时也反对匹夫之勇、血气之勇、无谋之勇,提倡“勇”要与“智”结合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罪”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人性理论,“性善论”是儒家人性理论的主流学说。以人性论为基点,基督教揭示了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在于效法上帝,儒家则指向“内圣外王”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二个思想体系表面看似差异巨大,实则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都以道德修养作为生命把握的落点,把效法天(神)作为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路,最后把生命的目标上升到天人合一,以成就天(上帝)、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 ,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 ,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 ,即文化主体对“道”的自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 ,儒家文化自觉仍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儒家文化哲学视野中,“象”是圣人文化创制的“理想型式”,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原型。在物质文化上,他们提出了“观象制器”说;在制度文化上,礼乐文化制度的发生皆取法于“象”;在精神文化领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以完成精神文化的创造,儒家“六经”都是“象”的意义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崇尚和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就能看出她对儒家宗法伦理观和礼制下所产生的以德化人的“人治”学说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社会法治模式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文化观念与以血缘认同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以及“修齐治平”等社会道德理想,是20世纪20-30年代郑正秋等人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思想内核。但由于时代和政治的影响,郑正秋对待儒家文化精神的文化姿态则从整体而明确的认同转向温和而坚决的反叛,对儒家文化合理内核的艺术表述顺应了历史局长要求和观众接受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天国”在基督教中是上帝和天使们住的地方,也是崇尚信仰即可得救的人向往的地方。洪秀全从《圣经》和《劝世良言》中学到“天国”理论:并想建立人间“小天堂”。但由于自身的儒家知识积淀和对《圣经》中原义的猜测,造成了对“天国”理解的偏差,是对基督教原;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24-125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典型,曾经“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导了现代性的取向,随着现代多元化发展与文化多元性要求,儒家文化已成为现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过程仍未结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源远流长,经孔子的发扬光大,渐渐凝结成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看到了传统礼乐文化反人性的一面,打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旗帜,从而建立起了一套反传统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老庄思想中的反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与儒家文化并存互补、流传久远的道家文化。在人物形象美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彻底否定了儒家礼乐美学所推崇的君子之美。  相似文献   

16.
高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与企业对接,校企文化有机融合是影响校企深度合作关键,以校企文化融合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必要。本文探索儒家文化“德学”教育精髓,以“德”为本,从核心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阐明校企文化融合思路,推行“知、情、意、行”教育过程的校园文化渗透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尽管儒家提出了几种人性论,但只有孟子把人性善的理论上升到人本质理论的高度。由于“善”的人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的文化,伦理学发达而认识论衰微,具有积极向上、追求统一和忧国忧民的内在精神,但也造成了对妇女的轻侮和以“礼”杀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对于思辨与逻辑推演的推崇、所持有的有机自然观等都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得到“牛顿第一定律”问题的正确答案.中世纪基督教对于近代科学起源起到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并且宗教人士在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教义融合的争论所持有的一些观点为伽利略提供了启示.笛卡尔从“上帝不可变”推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