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3月份孙志刚事件(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因没有携带证件上街,被送进广州收容遣送站,两天后"蹊跷"死亡,后经法医鉴定乃毒打致死)发生到4月份<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然后引起全国媒体连动报道,并形成强大舆论监督以促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并严厉查处"孙志刚案",可谓是在"非典"时期一次非常舆论监督事例.分析此次舆论监督传播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次我国媒体监督互动及对舆论良好传播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兽首拍卖事件引起了中西方媒体大量针锋相对的报道.本文对中西方传媒兽首报道话语中的意识操纵技巧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法国当事人和西方传媒通过"纵容反道德"、"事件奇观化"和利用拍卖规则这一专业知识所"编制的思维程序"这三种技巧,分别完成了从"道德"到"法律"、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从"怒贝"到"讽蔡"三种转换,从而达到了显著的意识操纵效应.  相似文献   

3.
徐琦 《中国记者》2014,(2):96-97
2013年5月媒体曝光"湖南镉米事件",让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聚焦,再一次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本刊一直持续关注"三农"方面的报道,本期特约《中国环境报》资深记者思考那些与农业相关的食品安全报道。  相似文献   

4.
从背着行囊到广州,成为新闻人,已经5年有余了。5年过去了,回顾我的新闻从业生涯,基本上是走了一条快车道。除了连续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之外,多次参与重大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两次荣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新闻奖得主,在南方日报社"60年60篇"  相似文献   

5.
窦锋昌 《青年记者》2020,(12):111-111
4月12日,财新传媒刊发的文章《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引发强烈争议。有网友批评:"从天上到地下,从身先士卒去武汉前线到预设立场偏颇暗示性报道,财新的经历像是一趟过山车。"  相似文献   

6.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指出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人们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要求更苛刻,当报道滞后甚至出现偏差时,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负面舆论.如何引导"围观",成为微博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突破口——浅阅读、深报道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中党报要进入"围观",同时要引导公众对"围观事件"形成的观念.这就要从受众"浅阅读"习惯人手强化报道的深度.进入"围观"党报才能了解舆情事件所在,引导"围观"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媒体在SARS事件前期报道中的集体失语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时、透明、全方位的报道,中国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进步之余,我们发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进入了比快、比多、比透明的阶段,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可以看到有关的报道铺天盖地随之而来.这样,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但大量重复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受众的恐慌.  相似文献   

8.
过去一年多来,一些发生在我国的重大新闻事件成为中外媒体焦点,如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前不久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不仅是一家媒体实力和水平的展示,更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形象.从拉萨"3·14"事件的被动局面,到以开放的姿态迅速、准确、透明地报道汶川大地震、乌鲁木齐"7·5"事件等,可以看出,我国媒体正在探索如何转变观念,遵循新闻规律,加强信息的全球有效传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10.
围绕"5.12汶川大地震"事件的影响,以"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对大学生应急行为导向"为主题,我们设计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填写时间在2008年的5月30日到6月19日(大概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调查高校学生范围涉及四川大学、  相似文献   

11.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13.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14——2016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对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总量和样本内容两方面建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时间持久且集中,以"事件性"短消息为主,内容煽情.因此,报道应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为落脚点,将事件准确地呈现给受众.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两会"报道成为各家媒体融合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从报道设备到"中央厨房",再到互动创新,今年的"两会"报道折射出媒体融合取得的可喜进展。笔者通过对今年"两会"报道变化的分析,解读了媒体融合带来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1,(19):4-4
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紫金泄污到哈药超排,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各种不同事件背后,演绎着类似的社会症结。如何看待这些热点,实际上也就是如何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一些人抱怨,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应当看到,确有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炒作,写言过其实的报道、发耸人听闻的议论;也应当承认,没有媒体的介入与监督,这些事件不会如此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从大兴安岭火灾,渤海二号沉船事故、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8年年初的雪灾和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在众多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之后,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该扮演的角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奕  张晴 《新闻界》2012,(9):3-5
从2006年"彭宇案"到2011年"小悦悦事件",媒体对相关事件的跟风式报道使原发事实被夸大、扭曲,并逐步形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由此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本文围绕此效应,研究其产生、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负面影响,并从媒体组织和个体等角度来探讨相应的规避措施,以期为新闻报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郑莹 《东南传播》2012,(7):48-49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尤其突出,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八毛门"事件的错误报道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闻界该如何坚持客观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原则,报道医患矛盾。该乌龙事件的发生,除了应该反思我国的医疗制度、医患关系之外,媒体更是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重塑公信力。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解析"八毛门"事件,从理论层面挖掘"八毛门"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陈刚 《今传媒》2009,(11):23-25
从上世纪80年代关于"大学生张华舍身救掏粪工人"引发伞国关于生命价值的争议与讨论到近几年引发全社会广泛参与讨论的"许霆案"、"先跑教师事件"以及近期的"梁丽300万金饰案"等,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大众传媒报道的主题和热点领域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