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研究人员经共同协作联合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量子密钥分布网络,在41个研究所和业界机构的努力下,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将安全量子加密信息在一个8节点Mesh网络上传送。 实验的平均链路长度为20公里到30公里,最长链路长达83公里,这一结果已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所有纪录,从而使安全量子加密通信系统的实用化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量子科技     
正"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这是朝构建全球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甚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学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7月发射,并连接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这是世界首个量子卫星,中国也成为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国家。卫星成功运行后,中国不仅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国将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其中包括全长2000千米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这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4.
量子通信技术研究是当前国际上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在保证通信绝对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更远的通信距离、更广的覆盖范围、更高的通信速率,为国家的信息安全做出贡献。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的路线图是通过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量子存储可以将光的量子态存储于原子系综的自旋波激发态中,是量子中继器的关键部件。由于退相干机制的存在,使得已实现的量子存储的寿命都非常短,只有10微秒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量子中继器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的实际应用。通常认为,短的存储寿命是由存储量子态的自旋波在梯度磁场下退相干所造成的。通过对量子存储退相干机制的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7.
空天地一体化是指通过星间、星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中的用户、飞行器以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随着人们对通信能力和通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空天地网络一体化成为空间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所研究的星地传输链路系统就是基于上述内容提出的。只有卫星运行到地面站所能观测的范围内时,两者才能通信。系统中,通过搭建时变的星地通信网络系统,从数据库中读取每一对卫星和地面站的连通数据,在OPNET仿真软件中,进行星地链路通断状态的判断,实现星地网络拓扑的实时更新。  相似文献   

8.
信息科技     
<正>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进展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目前已经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然而由于阳光噪声的影响,"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单颗该类低轨道卫星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点的覆盖。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4-464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苑震生、陈宁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地实现了长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正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将"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从理论向实用化再次推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前一年完成三大任务中国科学家原计划在量子卫星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相距1200公里的尺度上测试被爱因  相似文献   

12.
国内速递     
正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发射中科院日前宣布,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择机发射,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完成包括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3.
白春礼副院长当选亚太材料学会副主席6月2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举行的亚太材料学会全体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国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开拓者白春礼院士当选该学会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院重点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浓缩和量子中继器,研究成果“量子纠缠态浓缩及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刊登在5月23日Phys.Rev.Lett.上。5月22日Nature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潘建伟博士等“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论文,这是该实验研究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分子反应动…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9,(6):2-3
记者近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研究小组在实用化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通过商业光纤网络,多个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真正安全、不怕任何窃听的量子电话来进行通信。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由实验室走进了日常生活,第一次真正展现了它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在实用化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由实验室走进了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武华文是加拿大籍华裔科学家,目前他已回国十三年。在作为北京宽特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旷特量子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的岗位上,武华文教授关于量子信息技术上的研究已不是一朝一夕。这位加拿大籍华裔科学家在回国13年的时间内,在中国首先实现了量子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多种领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近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团队创造的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优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光的存储在量子通信领域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基于光量子存储可以构建量子中继,从而克服传输损耗建立远程通信网。另一种远程量子通信的解决方案是量子优盘,即把光子存储到超长寿命量子存储器中,然后通过直接运输量子优盘来传输量子信息。考虑到飞机和高铁等运输工具的速度,量子优盘的光存储时间需要达到小时量级。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8月16日,当中国奥运健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为国争光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世界上首枚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通信技术领域为中国摘得了一枚金牌。“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通讯设备带上了太空,它将产生并发出光量子,与地面信号接收系统实现“针尖对麦芒”式超高精度对接。这意味着一个通信新时代——量子通信时代即将到来。全世界的通信方式,在不久之后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8月16日,中国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有望实现全球化量子保密通信,这也是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的一个象征。什么是量子卫星呢?它又将如何引领人类的发展呢?小编带你一探究竟。量子通信,独步天下量子卫星是什么?简单地说,量子卫星是一颗通信卫星。不过,量子卫星可不是一颗简单的通信卫星,因为它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速度不仅高效,而且还有一项独步天下的本领一一量子通信!量子通信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数据和信号传输都是绝对保密的,再也不必担心信息被窃取。  相似文献   

20.
正据美国的《国家利益》报道称,中国量子技术领先世界,近期又解决了水下量子通信的一大关键性世界难题,成功实现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实验。但水下通信一直以来是困扰各国科学家的世界性难题,这种技术突破本身潜藏着划时代的意义,一旦突破对于人类的水下救援、水下勘探、水下作业等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