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柳 《世界文化》2007,(9):25-26
提到贼,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偷人钱物,贼眉鼠眼的角色,但在电影的虚拟世界中却存在着这样的贼,他们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还会让人产生羡慕之情,这些贼既是电影中的“雅贼”。他们从社会角落一跃而成为电影中的“英雄”。更是有许多大牌明星,争先恐后,抢着“做贼”。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中国影片《疯狂的石头》票房收入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元,  相似文献   

2.
相信看过美国电影《雨人》的观众,一定记得那位患有自闭症、却拥有超常计算能力的中年男子。片中的“雨人”患有孤独症,拥有着超常智慧,上知天下知地理,但却连衣着都不能自理。这部电影的放映,使自闭症这种病开始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人们也开始把自闭症患称为“雨人”。  相似文献   

3.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4.
雷颐 《寻根》2005,(6):48-56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5.
庞可慧 《寻根》2005,(4):95-98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语中,  相似文献   

6.
《滇中文化》2005,(2):49-49
那天.来到那块“天涯海角”的石头前,心中非常喜悦.却又平添了一丝忧郁。在古代,人们认为到了天涯海角便是到了世界的尽头.可他们从来不知道。只要穿过眼前这冰蓝的海水.就会有另一个世界在等待着他们。于是.捧着绕地球一周桂冠的欧洲人.敲醒了中国人高傲的头颅.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24日,荷兰、英国警方与西班牙警方联合行动,在毕加索的出生地——西班牙北部的马拉加镇一举抓获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盗窃团伙。提起该团伙中的马尔·佩星与彼得·贝尔伍德,在整个欧洲可谓“大名鼎鼎”。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两位专偷地图的“超级高手”,足迹几乎遍布了欧洲各大图书馆。成功窃取了数千幅中古时期的地图。自2004华神秘失踪以后。他们一直是欧洲各大图书馆与警局联手寻找的对象,英国名的《观察家》杂志则形象地称他们是“偷世界的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陈博 《华夏文化》2002,(3):17-19
如今人们一提起“道”,就会自然而然地与道家、道学、甚至道教联系起来。实际上,“道”起初并非哲学概念,“道”向哲学概念的转化,曾有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太岁"破解     
孙克诚 《寻根》2005,(2):90-93
近几年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一种掘自地下、团栾状、能生长、切割能自愈、难辨动物植物的肉形怪物,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猜疑。难道这真是民间传说的,能给人带来咎殃的凶煞之神“太岁”的化身?  相似文献   

10.
杨泽 《世界文化》2008,(1):50-52
“法”,也称“正法”,或音译“达摩”,源于梵文Dharma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重要典籍《梨俱吠陀》中,指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后来,其内涵在印度教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不断完善。高种姓的婆罗门想要通过“法”来匡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护他们的种姓特权,所以强调人们应该按照“法”来行动。作为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德概念,“法”曾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时跨两千多年,在美国二战后涌现出的“垮掉的一代”也受到了“法”思想的影响,被誉为“垮掉之王”的美国小说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一部重要小说就名为《达摩流浪者》。  相似文献   

11.
好莱坞流行为黑人"变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麟 《世界文化》2004,(1):20-21
还记得影片《人鬼情未了》里黑人女星胡比·戈德堡扮演的那位通灵的女巫吗?还记得《绿里》里那位具有神奇力量的善良的死囚犯约翰·考菲吗?近年来,将黑人塑造成天使般的形象成为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流行趋势。从最初的恶人暴徒形象,到恭顺无知的女仆形象,到现在的天使形象,黑人在好莱坞影片中的角色发生了大变脸。然而,电影评论家和一些黑人认为,这些貌似美好的“黑人天使”形象实际上是白人对黑人的歪曲看法,有损于白人和黑人在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融合。“黑人天使”越来越多看似风格迥异的好莱坞电影《冒牌天使》、《绿里》、《住家的男人》、…  相似文献   

12.
以贼为主角的影片原本就不多,而以贼心为心感受生活的影片则更少。让观众通过贼的视角看世界,是电影《天下无贼》“最贼”的一种艺术谋略。该片无论在导演风格、演员表演、情节编织、镜头运用。还是道具选择、画面处理、音响设置、节奏把握,都毫不含糊地围绕贼的主题进行,而贼的进行曲可谓慷慨激昂,甚至荡气回肠,尾声更带些伤感与苍凉。其主演葛优、刘德华、刘若英、尤勇、李冰冰……,  相似文献   

13.
姚明、刘翔、张艺谋、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只能在电视、杂志上看到的人物,到了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人们却可与“他们”亲密接触,或拥抱,或合影,甚至“同台竞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后好莱坞时代"的韩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世界文化》2005,(5):27-30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好莱坞以强劲的势力侵蚀着世界电影版图,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亚洲电影的崛起,它在好莱坞电影的夹缝中求生存,与好莱坞并置于亚洲空间,并建立了自己的电影美学。在90年代出现的、被称为“后好莱坞时代”的电影的这股亚洲电影新潮流中,韩国电影就是具有典型的“后好莱坞”气质的一支劲旅,因为它是在好莱坞的全面围攻下进行的一种电影行为,不单单是在艺术领域内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6.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陈创 《寻根》2005,(2):116-117
闽南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颍川衍派”、“颍川世胄”、“颍水传芳”即是其一。凡门额上镌有这一“丁号”的,必是陈姓人家无疑。但有的错将“颍”字写成“颖”,而且以讹传讹,那是不识颍川来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9.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20.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