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3.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权话语的附属身份存在而被搁浅在历史话语的边缘。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逐渐展开,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也在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几部电影中不同层次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传统文化对塑造女性形象的深重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观照电影艺术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高扬,进而思考如何真正构建一个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的艰巨性及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娘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她的形象从作为色欲代码的蛇妖到多情、真情和痴情的女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白娘子形象的演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精神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塑造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审美情趣、品味和理想的新追求。白娘子的形象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即中国传统文化把女性"异化"为非人类存在物,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在主流社会男权话语下女性的命运、心理、精神状态和存在方式如何更为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是一时之潮流,但是很多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带有神化或者男人化的味道。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却塑造出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在散文集中提出的"妇人性"入手,探索张爱玲所塑造的一个享受世俗乐趣,体味人生悲凉,有着些许缺点的真实的、立体的女性形象,观察张爱玲是怎样做到女性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9.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中,创作个体既没有突出自身因素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也没有强调女性形象本身的审美性,在这两方面,他们所付出的力量是均等的,但创作手法显得落后。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则打破了这种力量均衡,强调了自身因素对形象塑造的影响。在这里,朦胧模糊的女性外形仅是作者表现自我的工具,女性形象的"神"清晰突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创作思维的进步,在古代诗歌女性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貌美者不妖娆,艺高者可使风云变色,重情者不泼辣,质洁者超凡脱俗.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的外在体现,更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extbook analysis is seen as a major element for study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ddressing pupils, image analysis being rather relevant when studying textbooks written in 11 languages. We analysed 25 textbooks from 14 countries addressed to 14–16-year-old pupils, focusing on: (1) local and foreign/global images; (2) urban/rural and nature images; (3) negative impact, human management,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4) men and women in images wi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impact. We distinguished some trends between Western (WEc) and Eastern (EEc) European countries and non-European countries (NEc). In contrast to textbooks from EEc and NEc, which tend to show the beauty of nature with little human influence, WEc textbooks tend to exhibit more images of urban/rural landscape, of human negative impact and of human management, expressing an anthropocentric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Men are usually more present in textbook images than women. However, some images exhibiting more women than men could be found in textbooks from WEc and EEc, but never in NEc. In negative impact pictures, men are more often present than women but NEc women are never present in such images. Women are more frequent than men in positive impact images. Results suggest that textbooks from EEc and NEc should give more emphasis to human management and urban/rural images, whereas those from WEc should gi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A balance in the presence of men and women in images should be a matter of greater concern by all textbook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相似文献   

13.
周朝因为生产力进步而导致社会发生变迁,遂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思想逐渐灭失.孔子洞悉了远古时期“大同世界”向“小康社会”的变迁,却未将周社会经历的变迁纳入考虑,故其合于“小康”的治世思想乃对应于以原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而不能解决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之关显示出“客体化、欲望化”特征。他笔下多次出现的女性“自残”现象可做多重解读。女性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表现为自觉顺从男权秩序,也表现在忍受“自残”之痛,以争取生存和竞争的筹码;为了反抗男权,女性通过“自残”的方式毁掉美貌,打破自身的欲望化特征,以保持个人尊严,或祭奠男权秩序下脆弱的“爱与美”。  相似文献   

15.
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别塑造了强女人、苦女人、俗女人这样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悲剧美以及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贡献。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多样化,女性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亮色。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鬼狐仙的女性形象入手,将鲜活艳丽、风情万种的人狐仙鬼进行分类、剖析,并从女性审美、婚恋角度,探讨了蒲松龄独特的讲究才智美、提倡真性情,主张 恋爱自由、强调男女平等进步的女性观。这里,对作者的进步思想给予认可、赞扬,对作者的封建士大夫思想作出鞭挞、批判,挖掘了蒲氏女性观产生的根源及社会影响,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干宝的小说《搜神记》,刻画了许多异类女子,其中女妖的形象一直被认为不够鲜明。其实,在这些女妖的身上,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男性视角之下对女性的复杂态度:女妖的美丽和主动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情感和欲望要求;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意识又使男性从理性角度否定和批判这些女妖,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搜神记》中的女妖大多结局尴尬而悲惨。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便富含意象美。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这些意象综合使用了原型、现成、即兴、符形组合、符音生象等成象手段,便构成了这些判词意象的能指、所指和符号对象三位一体的美。然而由于汉字与英语文字一个表意、一个表音的本质不同,这些意象的美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被重意而轻形。本文试以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析了十二钗判词中意象美的来由和其在译文中的传递,指出了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补救办法。  相似文献   

19.
李白在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花”,“月”,“玉”,“云”,“春”等一系列优美意侧面点染,烘托女性之美丽可爱,坚贞纯洁,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意象群,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成炎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美而令人赞叹,其妇女诗也因之而显得高雅隽永。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女性形象,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这是和作者对淳朴情感的追求、对人性美的追求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