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材分析:1.苏科版《数学》教材从大量的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体现了数学学科源于生活.看得见,想象得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最重要的识别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及数学图形中识别平行线.  相似文献   

3.
陆明开 《新疆教育》2012,(23):154-154
初中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对几何概念教学的看法:1比较——定义——实例首先,看其中的异同点。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定义前,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如铁路的两条铁轨、马路两侧的路基、黑板的两边等,给学生以平行线的印象,然后画出两条标准的平行线,相互比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画出相交线与之比较。其次,表述定义,在学生获得平行线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用言语来表述其意义,逐渐达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的精确表述。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也能牢牢记住其表述。  相似文献   

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这样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基础,对学生感悟知识,建构新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小培养和发展儿童建构、运用数学模型的意识和能力,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也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广大教师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数学模型是指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以及用数学符号语言或图像语言刻划表达的某种实际问题的数学结构。有关几何图形方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就是一种数学模型。不过,有关几何知识的数学模型多而杂,较抽象,易混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优化教法和学法,让学生在数学建模与应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促进创新.打破几何知识难教难学的神话呢?下面就从如何引领学生活学、活记、活用几何计算公式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分析直线、射线、线段是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抽象,2011版课程标准对此要求:通过实物和具体的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学生学习平行线、轴对称、旋转对称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情境。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建构抽象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形式,另一方面建构知识的意义连接。美国哲学家兰德指出:所有的概念最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A2):77-78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建构深度的数学学习课堂,融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运算能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建构深度数学学习,教师要克服不利影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的训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主动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另外,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方式来学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数学“物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帮助学生用在数学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真实的数学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自然性、流畅性、合理性,在愉快真实的数学体验中有效建构有意义的数学知识,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学案例用平实的语言,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教学行进脉络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形成的完整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关注学生真实数学体验的优秀案例.现在,笔者试结合该案例就数学体验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亟盼广大读者朋友也能认真关注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数学体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课堂是高效的。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内容抽象的特性,而要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把抽象的、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把知识学透、学活,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试图找出努力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该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  相似文献   

17.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起点"呢?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20.
单元整体架构教学倡导教师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教学,让学生在类比、抽象、联想与提炼中自主建构知识框架,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提高数学观察能力、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文章以学生的认知经验、数学思维为基础挖掘数学本质,从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发展角度入手,概述了基于单元整体架构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路径,力求通过单元知识节点之间的紧密衔接,增强学生思维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提高学生逻辑运算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