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6,(5):53-56
《断章》第二人称表达形式隐含了三个"我"的存在,即"我"与"你"构成了三种存在形式。对这三种形式的分析表明,《断章》在某种意义上支持"哲学关联说",然而人与人之间实有不平等之因素存在并发生作用,这难免使人产生某种悲哀之情怀,同时却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联,但最终又不能确定"我"之外的"你"到底是谁。因此,《断章》乃是对人类个体存在命运的诗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当代"角度入手,认为《断章》是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4.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以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主,辅以联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等,管中窥豹,梳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仁",并进一步探讨"仁"与"礼"的关系,尝试辨析孔孟"仁学"思想的差异。【预习任务】1.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言字词,掌握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断章》的十二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关于此章的含义,《正义》解释说:“此章言人当贵己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不知己,故孔子抑云:“我则不耳,不患人之不知己,但患己不能知人也。“《邢疏”《集注》释同。  相似文献   

7.
工具书、中学语课本将“惊涛”解为使人震惊的波涛;“惊”不应是说人,而应是修饰“涛”的,可解为汹涌(凶猛)的波涛,中学语课本中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在释词断句上不妥,应改断为“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这样,解释起来才从字顺理通,也符合章的语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左传》所记赋诗三十二例中,或云某某赋某诗,或云某某赋某诗之某章。前者即赋全诗。后者则仅赋某诗中之某一章或某几章,此即春秋时期所称的“赋诗断章”。《左传》于此,记载十分清楚,本不存什么问题。晋杜预注《左传》,倡“断章取义”之说,硬把左氏所记的赋全诗与“赋诗断章”二者混淆起来,并强调“其全称诗篇者,多取前章之义”。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对杜氏之说多般回护。谬误流传于今,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9.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主要归纳《〈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这六篇诸子散文中几个常见虚词的用法与用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相关虚词有较全面的认识。本专题通过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知识归纳和检索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虚词学习指引门径。【预习任务】1.找出本单元六篇课文中"而""于""之""以"等四个虚词的用法与相关用例,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消曾评价《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知名度很高的苏雪林女士也称《阿Q正传》具有“倾倒一世”的魅力。“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并说它已传播国外“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茅盾在《阿Q正传》只登到第四章时,就断论此小说“实是一部杰作”,并说“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无论是普通读者、朋友抑或是对鲁迅怀有敌意的对手,在政治立场上跟他互相对立的批评家或文学史家,都不得不被《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森林的沉默》是吴兴华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其内在蕴涵着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充分的阐释空间,一直以来存在诸多争议,成为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晦涩难懂而颇具歧义性的诗例,对之进行内部、细部的教学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而言,从此诗所受影响的外部视角,从诗的结构、内涵、意象等方面对此诗进行文本细读,从诗的形式、技法、文本互释等角度阐释此诗的特征,都是对此诗进行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现在能看到的有关《诗经》的版本很多,翻检诸家对《豳风·东山》"熠宵行"一词的注释存在很大的分歧。分歧的原因在于各家的释义只关注了"熠宵行"词语本身的含义,而没有照顾到上下文所赋予它的语境意义。本文尝试运用现代语境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重新阐释,以求能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船山对于诗歌与音乐关系的阐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容上要求一章一意。二、音律上讲求声情。三、诗与乐互为体用,互为表里。从内容到音律,再到两者的相通性,船山认为"诗乐一体"具有合理性。这也是船山整体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虽然两者之间也可以存在排斥、分立,但最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文本入手,参考先秦婚礼制度,可知《北风》诗中“同归(行、车)”乃是指一同出嫁而言;“北风”、“雨雪”指秋冬“霜降逆女,冰泮杀止”的婚时;“莫赤匪狐,莫黑匪鸟”则暗示了女子思嫁,与其他句同为催促邀请从媵妊娣与自己一同出嫁之意。而三家诗中的《齐诗》,也将本诗看作媵婚诗。  相似文献   

16.
胡宁 《德州学院学报》2014,(1):44-46,52
《诗经·鲁颂·閟宫》末章云:"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历来的研究者在"新庙"所指为何的问题上歧见纷纭。从此诗内容出发,结合《左传》僖公年间的记载,并参照考古资料,可知"新庙"并非闵公庙或僖公庙,亦非姜嫄庙,而是指鲁僖公在位晚期重新修建的宗庙建筑,起因是僖公二十年鲁国西宫发生的火灾,建成时间约在僖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代表诗作之一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其句式整齐,音韵谐美,基调慷慨激昂。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六个典型汉译本中形美、音美与意美的再现,其中黄皋炘先生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之"三美"。因此,对该诗进行翻译,译者要在同时精通原语与译入语,用中国传统诗歌题裁翻译限制较多,选择"以顿代步"是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8.
公正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行政人员只有在行政活动中不断反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否定“经济人”角色,肯定“公共人”角色和自觉实现“经济人”角色向“公共人”角色观念的转化,才能使自己的行政行为符合行政伦理道德,实现公正行政,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0.
在语境参数理论观照下,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明月""情""怜"和"佳期"的语境化嬗变意义更加明晰。该理论用于评析张九龄诗歌的差异阐释及其英译,为古典汉语诗歌的意美阐释与意义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并能揭示微观概念语义语境化生成的主客观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