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类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表象后面的真相,把握被局部掩盖着的全局.要创新调查类新闻报道,打造精品,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记者采访遭遇人身攻击或事后报复,甚至因撰写新闻报道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事时有发生.记者的执业环境似乎变得有些“凶险”.危险信号:以刑事手段处理未经查实的言论2010年7月,《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不幸成为“记者被通缉”这一新闻事件的男主角.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9,(2):70-70
某团15名大学生新兵走上报道员岗位;新兵报道员活跃训练场;退伍战士张广生被央视聘为记者;某团连续8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某团为新闻报道骨干订阅《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4.
我在新闻学课堂上反复强调记者不可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尽可能减少记者个人的偏见渗透到新闻报道中.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怀有一种前提假设,那就是我阅读新闻报道是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而不是想知道记者怎么看的.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8,(7):70-70
某团18名营连主官进新闻报道培训班,武警红河州支队利用网络培训报道员,某基地报道骨干培训效果好,某预备役步兵师分头抓新闻素材,某部确保新闻报道工作的连续性,某仓库坚持开展新闻报道“五个一”活动,武警8692部队多措并举抓新闻报道,退伍兵李连平被报社聘为记者,武警锦州市支队以《军事记者》为教材。  相似文献   

6.
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在记者采访郭德纲涉嫌侵占小区公用绿地事件过程中,与记者发生冲突,将记者打伤,引发公众热议,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从隐私权保护的视角,分析新闻报道过程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提出解决新闻报道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讯动态     
新疆军区某守备团组建6年来,通过新闻报道实践,先后培养出80余名报道骨干,其中24人退伍后被地方聘用为编辑、记者。该团连续6年被新疆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这个部队驻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缘,点多线长,交通不便。为了培养一支新闻报道队伍,部队成立新闻报道组。由写稿经验丰富的政委赵武继和政治处主任王俊明分别任组长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新闻报道,通过报道反映社会变化、做好舆论引导。采写新闻报道作为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记者的首要职责。新闻记者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让新闻报道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发挥最大范围的影响力,不仅依赖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条件,更决定于记者对写作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技巧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一、以人为本,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透过记者的报道,观众还需要感受到镜头、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即记者对报道的对象——人——的人文关怀。如果,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雅杰 《新闻窗》2013,(6):43-43
媒介是党的喉舌,也是人们获取新闻、了解当前实事的重要途径,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显著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其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被人们信服。目前,我国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时候会由于记者在报道中喜欢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断,添油加醋,使得新闻报道失去原本的本质,新闻报道失去其真实性。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必须要提升记者的职业素质水平,才能尽可能地将不可靠叙述扼杀在摇篮里。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8,(1):69-69
北京军区司令部直工部举办十七大宣传新闻培训班;某团报道员读报评报形成制度;退伍士官李艳波被聘为《河南商报》记者;空军工程大学健全新闻报道网络;报道员余勇被地方报社聘为记者  相似文献   

13.
崔乐 《青年记者》2016,(10):47-48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史学热”在大众文化领域的升温,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也开始增设历史类新闻报道板块.与时事性的新闻报道相比,历史类新闻报道篇幅更长、采访难度更大,所描绘的事件大多经历了时间的流逝,新闻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更容易出现某些偏差,场景的时间距离感往往会给记者“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就对记者本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诸多挑战.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记者必须不受外界影响,力求客观.对于历史类新闻报道来说,“客观性”既是核心原则,又是制胜的法宝,记者只有在筛选、过滤、解读素材的时候牢牢把握住这一原则,才能精确梳理出事件本身的脉络,在报道中寄寓历史情怀的同时,杜绝情感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周乐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72-173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准备,采访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质量的好坏,而记者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则与采访能否成功关系密切.鉴于新闻采访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本文在采访原则基础上从诸多方面扼要分析了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广大电视新闻记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一位互联网“记者”被多家新闻媒体授予“年度关注人物”、“年度知道分子”的称号.这些媒体认为他深入实地报道了利比亚的战况.可是,当一些有心人顺藤摸瓜,仔细地跟踪调查这些新闻报道出笼的经过后,他们才发现,这位“记者”不是在制作新闻作品,而是在“写小说”.  相似文献   

16.
陈强 《新闻实践》2010,(8):54-57
调查性报道是记者通过独立的调查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被遮蔽的事实真相进行揭示,属新闻报道中的高难度动作,对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应变能力是个比较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李晓红 《新闻窗》2014,(6):42-43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场报道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更进一步突出出镜记者在现场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出镜记者可以缩短观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对出镜记者的素质的探讨也至关重要。"1现场新闻报道出镜记者要树立三观,培养五感,以更好地适应现场新闻报道对出镜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一切报道都可以称之为"参与式报道".因为,没有哪一篇报道不是记者编辑与被报道的人或事或资料相联系的.不论是事件性的报道,还是非事件性的报道,离开了第一性的客观反映的事物或材料,也就没有第二性的新闻报道了.从这个意义七来说,我们所看到一切新闻报道都可称之为参与式报道.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9,(1):70-70
本刊讯 杨志升报道:武警西宁指挥学院积极营造良好新闻报道环境,连续5年被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们坚持每年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聘请军地报社编辑、记者到学院授课,组织基层报道骨干学习新闻业务知识、交流新闻线索、形成汇稿审稿制度,2008年,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两会新闻报道中,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纷纷展开了移动直播战.央视新闻、新华社移动客户端以及新浪新闻等也纷纷加入直播大军.不同于2016年的是,在2017两会上记者们对VR技术有了广泛的运用.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契机,也让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