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义解读】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这样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会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文性,以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心理状态、情感世界、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等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汤小泉 《现代语文》2007,(10):98-99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一探该版本教材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整合的状况. 一、语文教材整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意义 1.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类文化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特质,人文性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既然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必须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来开展教学活动,片面强调任一方面都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贾平 《现代语文》2009,(12):158-159
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教学和学习自然应围绕这二者进行。同样评价考核也应围绕这两者进行。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体会: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现代阅读的理念,又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阅读教学,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突出以下几点:一、重视文本阅读和知识积累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很好的读本,它的编排,可以说是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演绎,我们很有必要用好课本、用活课本。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学…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点明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是形,“人文性”是核,核为形所系,形为核所生。按照这一理念,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中阅读要求中提出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积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贵喜 《学语文》2007,(4):9-4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否领悟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8,(8)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凸现语文的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之相应的语文试卷有了很大的改变,加大了学生阅读的题目,并且选文大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明确界定,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这一说明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所谓人文性,即语文内涵中与人的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个性等有着密切联系的部分,追求人文性就是追求以上四个方面"善"的因素。下面就结合这四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更具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其中积淀了人类的精神、智慧,是古今文化的结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有人称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