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建东 《海外英语》2013,(21):193-195
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读者展现翻译中的艺术美。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文,力求翻译准确无误,也要保持原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从而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翻译的艺术水平与译者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并对翻译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敏 《海外英语》2013,(4X):142-143
文学是一座集文化精华的宝库,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富于艺术张力及美学价值。正因为上述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追求其美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学文本的特点,在与科技文本对比的基础上加深了读者对文学翻译特点的理解,然后提出文学作品翻译对风格美、意美、形美的追求,在阐释其难度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更好地为文学翻译服务,达到以艺术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它无法脱离译者个人风格的深刻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学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风格,把译者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5.
李凌 《考试周刊》2011,(55):25-2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源语风格的分析工作至关重要。翻译风格论认为译者需要领会文学作品迥然各异的源语风格,进而探寻如何再现这些作品的风格,才能将源语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挖掘得更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杨必译《名利场》是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本文将以风格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具体分析杨先生译作中的人物对话,领略其再现原作语言美、艺术风格美的深厚功底,感受其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风格翻译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丁小凤一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风格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弄清风格的本质,才能谈风格的翻译。高健先生在《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一文中指出,作品的文学性是风格涉及最多,最主要的方...  相似文献   

7.
重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性质决定了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而成功重译的标准在于其在传输原著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和意境等方面是否超越了旧译,是否更具有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翻译绝非易事,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则更难。本文以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为例,探讨了翻译中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杨必的译文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所以在译文中可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对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文体学引入翻译研究,开拓了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视角.然而,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翻译研究,对戏剧提及甚少.本文采用文学文体学所提供的新的视角,以鹿金的<玻璃动物园>的译本为例,论证了戏剧翻译中文体风格对等的重要性.如果译者忽视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则容易导致"假象等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语言风格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不仅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和手段体现自己的存在。语言风格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从语言风格及其可译性谈起,并通过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和探讨语言风格的翻译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湘鄂赣根据地党的文艺工作与政策是共产党直接领导文艺工作的可贵尝试,思想上的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的强化、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利用等是党在根据地文艺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183;H&#183;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进入读者的接受鉴赏过程.引发千差万别的效应,最终实现了它的诸种功能。鉴赏,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审美自由与超越是文学鉴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作为自苦与超越的文学鉴赏,其逻辑前提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4.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学理念支撑,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得以不被各种流行的主义所牵引,系统梳理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并将其置入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文学场域中,考察其文学思想的生成语境及存在意义,可以丰富并拓展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发起的诸多挑战。围绕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经典化问题、“读图时代”文学的命运等学术热点问题,文艺学界展开了深入的论争;与此同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的探讨等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文艺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或新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从1946年问世以来,就备受世人关注,此部作品奠定了钱钟书先生在中国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的杰出地位。整部作品以诙谐幽默的格调著称,尤其是语言的幽默艺术,对后世其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围城》语言的幽默艺术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的幽默,修辞格造成的幽默以及成语活用造成的幽默等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叙事文本,它的情节生动,故事曲折,而且把人物内心情感细腻传神地传达出来,这里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分析其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揭示其情节发展的动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期对古代经典做现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is a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This theory hold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 literary work can only be realized by readers’act of reading and there is not right or wrong whe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a literary work for it is natural for different reader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to interpret one tex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is point also works 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stud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