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2.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3.
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我比较自觉地向群众“学话”、“写话”,始于1980年。那年夏天,我刚跨入广播电台的大门。编辑部主任第一次安排我下乡采访。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反映农村早稻丰收在望的广播稿。可当我把这篇自认为是得意之作的  相似文献   

4.
工作中怎样才能出成绩?就是要永远保持“实习生”普遍具有的,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好奇,始终保持谦恭的心态。二十一世纪一个倡导“快乐足球”的南斯拉夫教头米卢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看看今天的中国足球,我更相信米卢的这句话。几名通讯员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我的认识是:对于有志于新闻写作的年轻朋友来说,学点新闻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若照着新闻ABC去写新闻,那是一篇好新闻也写不出来的。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就是永远做新闻战线的“实习生”,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好奇,始终保持谦恭的心态。香港凤凰卫视的闾…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6.
有位年轻记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当地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新闻,在媒介播出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议论和不满,有的群众还找到编辑部,对记说稿子里那些“实事”都是没影的事,就是有也是夸大其辞。年轻记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政领导的还是听你的?”的确记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对一群记者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其实,这也是改进新闻写作“学生腔”和八股调的重要一步棋。不少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要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思想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精选材科和讲究写作技巧等诸种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群众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又真切感人。比如,在一条消息中反映两种人对改变贫困  相似文献   

8.
如何写出生动鲜活而真实深刻的经济新闻,为读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升所在媒体的人气值,成为众多经济新闻记编辑研究的课题。笔认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方法来写活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篇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取决于这篇新闻写得是否生动活泼,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文章的思想内容是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作用于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能否更加平等、更加亲切,让受众不再有被“灌输”的感觉呢?能!因为电视新闻像绘画一样具有多视角性,绘画可以找到最具冲击力的视角,电视新闻也可找到最具亲和力的视角,关键在于怎么“做”新闻。我们把“亲和力”一说引进电视新闻的领域,不能不谈到十分相似的概念——“贴近性”。“贴近性”要求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时代。“贴近性”在近几年,一直是电视新闻理论界对记的基本要求之一j其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相对记而言  相似文献   

14.
贾稳湘 《新闻实践》2012,(11):63-63
《东阳日报》有两篇“脚板新闻”,读来让人难忘——酷热的夏日,记者黄祥、金轶轩不怕艰苦,亲身体验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一人拉黄包车,一人当送水工,他们用脚板采写出的感受是:“双手是疼的、双腿是软的”:请某些人不要再为短暂的“没水喝”而一再催促,送水工一直在路上;请不要再因他们外表“粗糙”而抛出嫌弃的目光,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须知,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是记者用脚板体验苦力活而得出来的。笔者认为,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切实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很有价值!近年来,一些媒体上的新闻不是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得来的,而是靠打打电话、拷拷文件资料、当当二传手等拿来主义的打快拳方式写出来的,这样,记者身子就会变懒,写出来的新闻就不生动。当今,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要求记者关注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说群众能懂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相似文献   

15.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17.
一条新闻有没有分量,充实不充实,重要不重要,不在于长与短,不能认为新闻字数越多,篇幅越长,就越受读者欢迎。实际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在许多情况下,经过精心思考,写得短而鲜活的报纸新闻更受读者喜爱。要写稿子不难,但要写出真正的“短小鲜活”的新闻不容易,首先要吃透两头:一头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另一头要研究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感触最深的问题。“短小鲜活”的报纸新闻最大特点就是“短、平、快”,篇幅虽然小,但容量大,甚至包括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中用好用准群众语言,有时只做到本文上部分所述三点是不够的,还应努力解决好下面三个问题: 一要提炼。由于群众的语言一般是随意而言,所以有粗精、文野之分。写新闻时用群众语言一定要去粗存精,淘汰那些粗俗不堪的脏字、浊语,选择朴实又文明的话,做到言简意赅。这种语言提炼,并非是“拔高”。有的同志觉得,新闻报道往往要体现某种“思  相似文献   

19.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民间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诗歌、顺口溜、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比如毛泽东引用“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来形容对敌斗争,形象而生动。《官场现形记》引用“杀鸡骇猴”的俗语,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动且有力。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举不胜举,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可令文章增辉,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写活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民间语言,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使作品显得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