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冠成 《收藏界》2011,(6):75-75
据《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铸大钱,一值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金史·食货志》上谈到的这种篆书"泰和重宝"折十大钱比其他泰和钱较为多见,而同为折十型的"泰和通宝"楷书大钱,却极为少见,不但金史上无明文,民国前的旧谱亦未见著录。  相似文献   

2.
吉林王永兴先生提供的几枚"泰和重宝"颇值得把玩。其中图1"泰和重宝",王君曾携来西安,上手后感觉很舒服,钱文字清晰、笔划毫无粘连含糊之处,正背面钱肉部分光洁平整,定为母钱,当无疑义。  相似文献   

3.
海泉 《收藏界》2011,(8):74-75
据《金史·本纪》和《金史·食货志》记载,金章宗完颜在泰和年间(1201-1208年)铸"泰和通宝"、"泰和重宝"钱,这也是他在位近二十年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第一个年号钱是"明昌元宝",其后是"承安宝货")。  相似文献   

4.
程正航 《收藏》2001,(8):57-57
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时铸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有初铸和后铸之区别。初铸品传世甚少,后铸品俘世稍多。两者虽字义相同,世其在泉界中的地位及影响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刘连茂 《收藏界》2011,(5):93-93
1.崇宁重宝:“崇宁重宝”铸于宋崇宁年问(1102—1106年),重宝只有当十大钱,钱文对续,隶体书法严谨规整,浑厚有力,相传出自蔡京之手,版别特别多。  相似文献   

6.
杨爱存 《收藏》2008,(9):109-109
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辽宁某地农村购得一枚“康熙重宝”背双龙纹“宝泉”大花钱,其直径60毫米,穿径8.6毫米,边厚3.4毫米,重66.9克(见图)。该钱铜质精良,色泽金黄,包浆熟旧。面文“康熙重宝”四字为宋体楷书,凝重端庄,“熙”字写法与常见行用钱有别,左边不带竖画,同俗称“罗汉钱”中的熙字写法一致。传说罗汉钱是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而铸,当时被称作“万寿钱”,故此双龙纹大花钱亦有祝寿钱之说。  相似文献   

7.
“乾元重宝”为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始铸之虚值钱,以一当十,亦称乾元当十钱,与“开元通宝”参用。钱文为隶书,直读,第一字为鱼钩乾,如“轧”,钱径为26~30毫米。第二年(759年)又铸“乾元重宝”小钱及当五十的重轮大钱(径35毫米),与  相似文献   

8.
海泉 《收藏界》2010,(10):81-82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铸同治钱有两种:一为“通宝”(仅小平),一为“重宝”(见有当四,当五,当十)。在旧泉谱中素有“同治通宝无大钱”之说,这是除了小平大样(直径28毫米,直径30毫米)和小平特大样(直径32毫米)之外而言。  相似文献   

9.
陈瑞海 《收藏界》2010,(1):78-78
在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图录》一书中,细心的泉友会发现,在“保宁通宝”与“统和元宝”之间有一个空当,即公元979~982年这四年间没有辽钱图录。在同书五代十国部分的“乾亨重宝、通宝”一节,则有一个较长的备注:“‘乾亨通宝’铜质浑厚,制尚精好,文字风格也类系辽钱,一说系辽乾亨四年,圣宗耶律隆绪即位之初所铸,可备一说。”  相似文献   

10.
王泰初 《收藏》2013,(1):101-101
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宋钱以北宋钱为主,大多数窖藏中还夹杂有少量南宋的“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隆兴元宝”以及金代的“正隆元宝”等钱。这一情况与北宋末南宋初金人入侵有关,这些钱币是人们为躲避战争,仓皇逃亡时所埋藏。当时关中沦陷较中原晚,这些钱币的时间下限在南宋初期的“隆兴”年间。1991年3月2 8日宝鸡市人民街邮电营业所盖楼施工时,离地表4米深的地下出土了“建炎重宝”和“钱树”及坩埚、铸钱残渣等遗物。  相似文献   

11.
田德林 《收藏》2007,(7):144-144
北宋“熙宁重宝”折二篆书钱“熙”字的下部多为“火”字形,“缺笔熙”版的“火”字形右边缺一笔画,故名之。也可称作“异熙”版,但称“缺笔熙”能够直接反应出该钱的版别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乾元重宝钱     
正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铸造的乾元重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加"重宝"为钱文的铜铸币。该钱是由唐朝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品种有乾元重宝当十钱和乾元重宝背重轮大钱以及后期减重为小平钱三种。因官价规定,面值大于开元通宝,并且有很高的兑换率,又因是乾元年间铸行,所以民间俗称"乾元钱"。乾元重宝钱的版别很多,除钱文书写变化外,主要分狭缘、阔缘,并有光背及背星纹、月纹、祥云、瑞雀、同心结等,有些则因存世稀少,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稀品种。  相似文献   

13.
数月前,我有幸淘到了一枚华夏最早的重宝钱—乾元大钱。此钱钱径2.6厘米,重约8克,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书法精妙,背上为星,背下为俯月。据查,此钱是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唐肃宗为什么要铸此钱?话说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  相似文献   

14.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铸行"政和通宝"及"政和重宝"钱。通宝分小平、折二等铜铁两类,铁钱还见折三大钱。重宝为折二铁钱,铜品为铁母。笔者珍藏着"政和通宝"折二铁母及"政和重宝"铁母钱各一枚。借贵刊一角发表出来与泉界朋友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15.
黄正明 《收藏界》2012,(1):64-65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16.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2):79-80
朝鲜半岛在古代有东国之称,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古钱币也是外圆内方的汉文钱。早在高丽成宗十五年(公元995年),即我国北宋太宗至道年间,朝鲜就仿照唐"乾元重宝"钱铸造了"乾元重宝"背加"东国"二字的铁钱,两年后,高丽穆宗又铸"乾元重宝"背"东国"铜钱,到了高丽肃宗年间(公元1095-1104年)又陆续铸造了海东、东国、三韩诸钱,但这些钱币传世均较少,其中又以小平钱为主,"东国通宝"偶见折二钱,未见有更大的铸钱。  相似文献   

17.
延晶平  杨新秦 《收藏》2008,(8):145-145
2008年4月初,凤翔县一农民在挖地时刨出了16枚古钱币。其内涵有唐开元通宝2枚,北宋祥符元宝2枚,成平元宝1枚,元丰通G2CK,其中折二钱1枚,元符通宝1枚,圣宋元宝1枚,政和通宝1枚,大观通宝1枚,宣和通宝折二钱1枚,金正隆元宝3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1枚极为少见的唐合背乾元重宝(见图)钱。这批钱币上限为唐开元通宝钱,下限为金正隆元宝钱。现就这枚合背乾元重宝钱进行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傅绍庆 《收藏界》2012,(5):78-78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1-1106年)所铸“崇宁重社”折十大钱,据《玉海》卷180载,铸量高达15亿枚以上。如此巨量的“崇宁重宝”到底有多少种版别?正如《北宋崇宁钱币图谱(珍奇实物版)》一书作者陈策生先生所言:“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19.
延晶平  杨新秦 《收藏》2008,(12):129-129
2007年10月,陕西凤翔县出土了一批窖藏古钱币,其中发现了一枚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铸的当十“乾元重宝”年号钱,经研究分析和实际测量,并请泉界专家过目,多以为这是一枚甚为少见的白铜母钱(见图)。  相似文献   

20.
老董答问     
《收藏界》2006,(8)
尊敬的董老师:您好!近日我购得一枚清代宝泉局“祺祥重宝”当十铁钱。此钱直径3.34厘米,穿径0.8厘米,厚0.25厘米,重15克。细观此钱,文字别致大方,锈蚀斑驳凝重,包浆老陈熟旧,距今140多年,仍然风采依旧。据史载,“祺祥”为清代同治皇帝的前期年号。咸丰十一年(1816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故,年方6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决定改年号为“祺祥”。由于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