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史上,杂家在战国秦汉时期昙花一现,秦汉以降因备受儒家正统的歧视而鲜有研究。随着近代诸子学研究的再次兴起,先秦杂家亦逐渐进入学者研究视阈。但是,究竟什么是"杂家",杂家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杂家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学派,学术界尚无系统研究和一致认识。此外,在中国的目录学著作中,哪些著作是有自己学术宗旨  相似文献   

2.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3.
法家类著作在古典目录分类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中法家类著作被归入到诸子略中的法家。从《隋书·经籍志》开始逐渐稳定下来,除在明代法家类著作被附录于杂家中外,从《隋书·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被归入到子部的法家或法家类。伴随着这一过程,法家类著作种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类著作,到后来逐渐增加的宏观法制理论著作、治狱类著作、对法家经典进行考订的法家类著作、微观法制理论著作及辑本。  相似文献   

4.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5.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编写的.它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问世,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在《诸子略》的“杂家”类.自汉以后,我国历代研究《吕氏春秋》的人,大都把它看成“杂家”. 的确,《吕氏春秋》是一部“兼儒墨,合名法”,“采精录异,成一家言”的“杂家”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相似文献   

7.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子部杂家类的问题尤多。现就杂家类存目部分有关人物姓名字号方面的讹误,分类例举若干则。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子部杂家类的问题尤多。本文现就杂家类存目部分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十三条。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子部杂家类的问题尤多。本文现就杂家类存目部分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十三条。  相似文献   

11.
《酉阳杂俎》是唐人段成式所撰的一部内容十分广博的书,从天文地理、道经释典,到国内外各民族的物产民俗、花鸟虫鱼、山塔寺庙,无所不包,正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使其在目录学中的定位成为一个问题,历代学者多将其归为小说家类,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总目》将其放在琐语之属,鲁迅提出在小说家类下增加"杂俎"一属,程毅中提出增加"杂说"一属,而许逸民认为应将其归类于子部杂家类,还有学者拟将《酉阳杂俎》归在史料笔记之属。《酉阳杂俎》内容博杂,应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日“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子部杂家类的问题尤多.现就杂家类存目部分有关人物姓名字号方面的讹误,分类例举若干则.  相似文献   

14.
李劼人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中不拘于传统的方志特色的形成,根源就是其非传统的“杂家”思想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放视野和杂取互融的倾向。其思想建构上的现代杂家特点促使其开创了现代历史小说的新形式,在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小说史上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杂史、别史释义 杂史,史书类别名。张之洞《书目答问·子部·杂家注》:“学术不纯宗一家者入此。其杂记事实者入杂史,杂考经史者入儒家。”可知此类典籍,其源盖出自杂家而折入史学者。先秦、两汉以降,代有编撰流传,《汉志》附于春秋家。迨至唐修《隋书经籍志》,始正式立类于史部。此后不少史志与官私书目多列杂史一门,然于杂史定义未有作出精确论定。《隋志》叙杂史立类缘由时称:“自秦拨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  相似文献   

16.
这“杂”不是那“杂”《欢迎“杂家”》论证指瑕山东/陶俊智《杂文四则》中的《欢迎“杂家”》一文,“说明学习要注意知识的广博,注重知识的积累”,立意是很有意义的,前四节的论述也很严谨,很有说服力,但以后的几节在给“杂家”正名的时候,却似有偷换概念之嫌。文...  相似文献   

17.
傅玄生活的时代 ,北地泥阳徙至关中 ;傅玄生于邺城 ,长于河内 ,一生主要是在京城洛阳度过 ;《傅子》写成于曹魏时期 ,应为杂家类著作 ,今本以叶德辉辑本最善 ;傅玄的思想跟西晋后期杨泉的思想并非“一家之学”。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在各代目录著作中归类不一,除《隋志》不载,两唐书和宋志均归其入子部儒家,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提要》)却将其退入子部杂家中。细究《颜氏家训》的内容和目录学归类的原则范例,我们认为《颜氏家训》归于子部杂家不当,应仍旧归类于子部儒家为是。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晚期,诸子学之思想轮廓已大抵成型,是时有学者撷取各家思想论述与自身观点加以整合,别成一派,班固将其归类之于杂家,《尸子》正此间众代表著作之一。大化论是中国古人认识和理解世界万物如何存在的哲学命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同宇宙观、致知论等共同构筑了中国哲学的主体脉络。今试从大化论这一角度出发,对先秦时期杂家之学术思想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20.
老一代编辑人常把编辑称为"杂家",并以此为荣,因为它确实反映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的"杂学"是其他人不易具备的;当今出版界把合格的编辑称为"通才"、"复合型人才",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与"杂家"相对应的是"专家"。"专家"受欢迎而"杂家"遭冷落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再行阐述,以为编辑"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