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利用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将语文从单一的工具性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双层性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教学赋予语文学科的历史使命,也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所肩负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2.
官卫星 《现代语文》2005,(12):67-68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要真正体现其价值,就必须弘扬人文.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美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小学语文课标》提到,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课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语言知识教学的传统做法,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美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些新理念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课程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思想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属性,恰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接点,并完全融入二者之中.面对今天的语文新课改,作者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培育学生文化知识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表现在: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和实践能力,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语文德育是指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政治、革命理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在语文课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殊功能。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  相似文献   

11.
试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和其它语文教学一样,既是语文知识的教育,又蕴含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工具性,又要渗透人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己成共识,语文的第二属性人文性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培养学生人文(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本文根据教学实际,从四方面对语文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金瑛 《教学与管理》2009,(8):115-11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寄托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文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文品质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和社会责任观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名著是人文教育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17.
陈丽 《中学文科》2009,(13):61-61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环保教育。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松树金龟子》时,我是这样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难看出,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和文化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相似文献   

20.
郑景南 《教育艺术》2005,(10):23-2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交际活动,诸如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社会活动等,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着语文教育活动.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渗透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