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聊城民间坊刻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初年.好友堂就是最早的一家自印、自卖、规模很小的书馆,因资本微薄,只印卖启蒙读物、通俗读物、唱本之类,可以说是聊城民间书坊的首创者.清代前期,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相继开业,以后发展到二十几家,这些书坊大多为前店后坊,均集中在聊城城内鼓楼东大街及东城门内外.到清康熙、嘉庆、道光之际,聊城民间坊刻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全国刻书、印刷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聊城民间坊刻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初年。好友堂就是最早的一家自印、自卖、规模很小的书馆,因资本微薄,只印卖启蒙读物、通俗读物、唱本之类,可以说是聊城民间书坊的首创者。清代前期,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相继开业,以后发展到二十几家,这些书坊大多为前店后坊,均集中在聊城城内鼓楼东大街及东城门内外。  相似文献   

3.
杨军  杨华林 《出版科学》2016,24(5):111-115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书坊蓬勃兴盛,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书坊众多、刻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二是书坊出现的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江南地区替代福建建阳成为坊刻重心。民间书坊兴盛折射出士商关系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加快了明代图书出版从初期单纯赞辅政治的单一教化功能向中后期注重民众实用、休闲娱乐功能多元化的转变,为传播明代通俗文化、启蒙思想提供了平台。民间书坊及其出版活动成为影响明代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4.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欧洲著名的汉学家,龙彼得在中国戏曲、文学、民俗及宗教等领域皆有造诣。而他对粤闽俗文学的研究与贡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由于他的发现与推广,使海外所藏明清粤东、闽南戏曲文献,得到整理刊行以及更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龙彼得对于清代以来粤闽地区的地方剧本与说唱文学,如粤剧文献、木鱼书类唱本以及闽南语歌仔册等,也做过细致的汇集与收藏工作,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俗文学文献。  相似文献   

6.
何研 《文化遗产》2016,(4):143-148
传统本身富有极大可变性,当木鱼书赖以生存的传统一旦发生改变,木鱼书的形式必然会发生改变。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木鱼书通过对传统表演形式和表演情境的再情境化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利地营造了表演者与观众间的良好交流氛围,也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同时木鱼书的再情境化也是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得以重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清代宁波书坊发展迅速,从事刻书的书坊多达20余家,刻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侧重于实用。从儒家经典到医学文献,从劝善经卷到便蒙读物,宁波书坊刻书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书籍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宋元之际,伴随着民众文化的逐渐提升和文化需求的增长,以福建建阳地区为中心的文士、书坊编印了一批民间日用类书,包括家庭日用、交际应用等类别,传世者尚有数种。利用这些宋元民间日用类书,可以辑补、校勘宋元诗文,研究宋元基层社会,考察类书发展流变。宋元民间日用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利用和研究这些书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树喆 《文化遗产》2008,(4):120-128
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包括如下基本要素:名称、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教法与科法、唱本与科书、神像与法器、面具与服饰、唱师与跳师、师系与师班等。本文运用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上述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兴盛的社会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图书与情报》2006,(5):132-13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统治由明初的严酷到中后期的逐步松弛,为民间书坊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市民的物质生活、阅读文化需求与满足提供可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向,文人与书商热衷于通俗文学作品创作,迎合了市民社会的需求,成为民间书坊勃兴的助推剂;与出版业相关的轮班制的废除及印刷业、造纸业的技艺提高为民间书坊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浓厚的人文意蕴也促成了民间书坊的勃兴。  相似文献   

12.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书坊的文字记载。《后汉书·王充传》:“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坊逐渐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主要力量,书坊刻书达到极盛。李诩《戒庵漫笔·卷八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14.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15.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16.
仝建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35-139
《翰墨全书》是元朝前期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分类辑录应酬交际类的词语典故、活套及诗词文章。该书1307年首次刊行;1324年,建安詹友谅进行改编后,书坊刊行;约元末明初,建阳书坊对改编本再次改编印行。元明两代流传的《翰墨全书》有大德本、泰定本、明初本三种版本系统,清代至少仍有两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7.
正晚明时期,南京因为其留都地位,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读书人也比较多,文化市场异常活跃,因此成为晚明全国最重要的图书生产和消费中心。三山街、太学前和夫子庙附近聚集了大量书坊1。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南京书坊有150余家2,大都集中在晚明时期。郑大经奎璧堂就是南京一家重要的书坊。因郑大经曾用两个堂号为名刻书,加之经常姓名、字号混用,故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一人误作两人。本文结合其刻书情况就此做以考辨,并简要谈谈其广告  相似文献   

18.
临安书坊,自五代直至近代,历经千年积淀,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研究我国古代出版史尤其是浙江出版史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关于临安书坊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在搜寻整理浙江现存古典文献基础之上,将临安历代书坊发展情况及其嬗变历程作一梳理总结,概对浙江民间版刻业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夏宝君 《编辑之友》2011,(6):108-110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书籍的商品化,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宋代刻书及书坊的数量大增,图书市场的繁荣使得书业广告随之发达,许多书坊纷纷在书中作自我宣传。至北宋中期以后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书业广告也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富文斋为例,论述其刻书特点以及书坊的经营情况,以此展示清代广东书坊的生产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