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课堂上,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出现玩手机、看无关书籍、甚至睡觉等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有些同学对专业的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失去求知的渴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前途。针对此种不协调现象,笔者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志向、加强专业教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风建设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贵州省地方高校A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第一手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法,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状、认知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较严重、玩手机时间较长(平均在10-20分钟)、公共基础课玩手机现象最普遍、课堂上主要用手机玩微信、聊QQ等;学生对课堂玩手机危害虽有所了解,但对课堂玩手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危害认知程度还不够;自控力差,抵抗力弱、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讲课方式不吸引人、教学管理松散,教学效果差、家长管理不当等因素共同导致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产生。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学生自身能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今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已引起了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大学英语课上学生玩手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学生基础差,重视程度不够,大班授课参与度不高以及需要差单词等特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与广大英语教师们一起探讨控制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改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智能手机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了让学生回归课堂,不少高校都陆续推出了"无手机课堂":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上交手机,下课时再归还手机。一时间,"无手机课堂"备受推崇。对于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在指责大学生不爱学习之后,高校也需要反思。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内容乏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要让大学生回归课堂,老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吸引力,让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课堂"过度"使用手机现象日趋严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加以关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500名大学生展开随机调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目的、动机以及对课堂使用手机的态度。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其中53.8%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娱乐和聊天,46.2%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查阅资料和辅助课堂记录。分析原因发现,21%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源于教师对课堂管理不严格,31%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源于不良习惯和学习自主性差,1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归纳分析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从改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逃课"一直都是一个敏感话题,逃课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因素。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4个方面对造成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个人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发展成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而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现象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性格特征、孤独感及动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四个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比较高,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高校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手机媒体环境下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提升教师魅力,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开发手机移动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网络时代,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学生逃课、代课、上课玩手机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本研究主要剖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找准应对策略,从而提高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和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渗透到课堂中来,而不应该脱离课堂。该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启发学生从心理上正确面对英语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1.
邱开玉 《海外英语》2015,(6):182+209
情感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和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渗透到课堂中来,而不应该脱离课堂。该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启发学生从心理上正确面对英语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同其它课程相比,思政课堂上"玩手机"问题之所以更为突出,既有授课教师方面的原因,也与听课学生、思政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方面有密切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改革思政课程的考核方式、适当变换讲课位置、加强必要的纪律约束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课堂冷漠"已经成为了阻碍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阻碍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块绊脚石。它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冷漠"已经成为了大学不能回避的伤口。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课堂冷漠现象的表现、危害、成因以及矫治方法,得出了必须从学校与学生两个层面共同出发来应对"课堂冷漠"现象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明伤"与"暗伤",减少"课堂冷漠"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省内各大高校的一项抽样调查为中,"上课玩手机"高居第一。课堂上玩生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的下降。但我们绝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每天手机,让老师很"受伤",严重干扰了教育不能因此过多地苛责学生,首先还是要从上课都会玩手机。而湖北某高校的一项调秩序。自身找问题。北京市退休语文老师王晓春查显示,在各项令老师反感的学生课堂行上课玩手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其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提  相似文献   

1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明确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为搭建工科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由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因素的制约,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培养创新能力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与途径。笔者建议从第一课堂入手,从源头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二课堂即校园科技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的源动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非常普遍。引发这种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有来自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在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诸多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改善课堂冷漠现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它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大学课堂上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消除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的出发点。当前,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原因。必须确立大学生思政课堂的主体性,促使其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7,(3):93-98
简述大学课堂手机依赖问题已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环境、学生、教学等多个影响因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并实施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策实践。结果显示,课前上交手机、加强课堂管理、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互动等单一干预对策对于控制课堂手机依赖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综合干预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堂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深受大学生青睐,日常使用,有时还带进课堂随意摆弄,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课堂,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育信度和授课质量,有悖于课堂教学的宗旨,更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分析高校思政课堂学生手机控现象的现状、原因及改进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