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近年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报道,分析了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对新闻图片的使用情况,说明新闻图片在此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防范日益加深。特别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几乎采取了全面围堵中国科技发展的策略,"贸易战"的背后是"科技战",这跟一段时间以来媒体渲染的"中国科技威胁论"密不可分。仔细分析这种论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好认清当前的科技新闻国际传播态势,主动出击并避开常见误区,客观、公正、稳妥地做好科技新闻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责任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社会责任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社会责任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社会责任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对调研活动和会议讲话的报道反映出总书记研究和分析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即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说明原则、指引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务实精神。从事国际传播业务和研究的人员,不仅能再次体会到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内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新思考。"2·19"讲话对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利地位,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以及中国未来国际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将国际传播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发挥旗舰媒体核心作用,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诉求,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精神,推动国际传播2.0,实现"民心相通、沟通世界"的全球传播愿景。  相似文献   

6.
本刊《发言人》栏目开办三年来。一直在追踪并记录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进程。采访了主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高端人士、中央部委和地方的新闻发言人。对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也做了专访。另外,对于政府部门举行的重大新闻发布会,本刊也同样进行了深度地报道。 本文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兼全球新闻研究室主任。作为一位学者,他身体力行地在推进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001年至今,他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球传播系列高级研讨班和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联合主讲。编著和译作有《新闻发言人全书(三卷本)》《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运营媒体》和《媒体与权力》等。编者拿到这篇文章时,的确感受到专业的理论含量,更感受到了实践的热度——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9月3日,我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次阅兵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作为我军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窗口,阅兵在中西媒体报道中呈现出不同的镜像,中西方媒体对其意义也有不同解读。一、报道内容的差异化呈现中西方媒体在9·3阅兵报道呈现中,差异明显。中方媒体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保持较强的新闻敏感性,阅兵前后的报道总体呈现积极、自豪的基调。而西方媒体则在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正式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以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被中英两国媒体作为重要外交事件加以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习近平访英"的新闻框架,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构建提出建议。一、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于"习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这两年备受国内外媒体嘱目。曾担任驻英国大使的姜恩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人大发言人以来,他的言行更是被媒体捕捉到视线中。作为发言人,姜恩柱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里已经多次面对媒体,当他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子迈入新闻发布厅时,人们照例对他有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1.
<正>全国"两会"报道是新闻媒体相互竞争、大显身手的时候。毫无疑问,"两会"的新闻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数千名中外记者每天采写播发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加工制作后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的篇幅,即时发稿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人大会议的地方代表团往往处在新闻的夹缝中,主流媒体左顾右盼,一般情况下媒体不太重视"两会"上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个印度问题的研究者和观察者,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各种角度跟踪印度媒体的中国报道以及中国媒体的印度报道。下面就想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谈谈对中印媒体涉及中国和印度及中印关系问题报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新闻学中的"议题建构理论"认为,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是媒介、政府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体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之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议题设置能力相对薄弱,总体上处于被外媒牵着鼻子走或被动还击的境地。不过,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媒体环境的开放以及外宣队伍在舆论拉锯战中的经验积累,这种情况在一些重大主题的报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其中,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报道难度大、难把握,有媒体弱化了经济报道,还有个别记者把经济报道做成"有偿新闻",甚至还出现了"纸馅肉包"的假经济新闻.因此坚持正确的经济报道的舆论导向,廓清经济报道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报道的总体思路,我们坚持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兼顾地方性,贴近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一位资深的纸质媒体从业者,擅长严谨的新闻采编工作,却用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创造力,复原了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京城四图",并获广泛肯定,成为G20杭州峰会官方宣传刊物中的重要插图。他曾当过网络媒体老总,擅长时事话题的整合报道,却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写出一系列学术专著。2016年秋天,他的论文《从宋版"京城四图"看临安城基本保障系统的构建》,登上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的《国际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5月22日上午,对很多人来说,最先得知的乌鲁木齐早市暴恐案消息,来自新华社的英文微博报道。其时,各新闻客户端不约而同地援引了新浪微博上一个"新华-我报道"帐号的简短消息:"突发事件:中国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发生爆炸,伤亡不详"。"新华-我报道"是新华社对外部英文报道的官微,这个落户于新浪微博的社交媒体帐号知名度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它常常领先一  相似文献   

19.
1979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外界希望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转型之谜",并对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观察和剖析。为此,除应在对外报道中反映特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功能变化外,还要涉及全球普遍关注的共性话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报道指导协调、与境外媒体的日常联系、对外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交流、以友城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走出去"等五种机制;挖掘海外"利益点"、摸清海外"关切点"并找准海外"兴奋点";积极在海外媒体高关注度的"聚光灯"下"抢落点",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积极寻找新报道角度、讲述"新故事";敢于正视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开,在重大题材上"不失声",占据对外传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20.
正在抗日战争中牺牲70多年后,"士兵D02324"终于找回了他的名字,还有他的家人。上海复旦大学的一项DNA检测技术取得突破,让抗战英烈邹开胜的身份得以确认。对于邹开胜的外孙女张继红来说,这一突破终于了结了她和家人一段艰苦的寻找经历。她的母亲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寻找她从未谋面的父亲。张继红说:"我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