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2.
田锐 《教育评论》2022,(9):99-105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更接近于老子说的人道无为。无为之“无”带有“因为无,所以想有”的激发机制,而“为(伪)”则易引起“从对立到预设对立”的连锁反应。无为的家庭教育意涵是引导而不打扰,引导即以心虚心,使“伪”趋无;不打扰即以无促有,使“有”自发。“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教育目的是辅助儿童自然成长,其理想化的目的是非刻意的,属于无动机的天道无为,但其现实性的目的是低强度的,属于低动机的人道无为。无为家庭教育的践行方略包括以处下而以退为进,以不争而协同共进,以不言而留有余地,以弗居而更新区分,以无弃而保而不弃,以不仁而无偏无爱。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4.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5.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经》中,当“道“作为世界的本质的,它表现为“无“与“有“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规律时,它表现为“自然“与“无为“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时,它表现为“无“与“有“、“自然“与“无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9.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是夹杂于其中的其他流派的思想——儒家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思想格格不入。庄子的思想是“无为不治”。在“无为不治”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其中无为清静是《老子》中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也是长期以来《老子》中引起误解最多的两个概念,许多人从字面上把它们理解为什么也不做,或者从无为而无不为守静笃这两句话出发将其理解为表面上装作什么也不做,其实什么都做,这是一种曲解。那么,无为清静思想的本真内涵是什么?它们作为管理思想对组织思品课教学有什么借鉴意义?笔者谨在此发表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1.
论"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行文中出现许多谈空的诗句、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都反映了“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名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是作者曹雪芹放在小说前面对小说创作主旨的概括,它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生命及人生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借空空道人的心理变化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心路变化历程作概括。曹雪芹想要表达的小说主旨既不是一般理解的“四大皆空”的虚无,也不是为谈情而“大旨谈情”,这些都只是表象。作者是以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一种人生大智慧来审视:世事无常,无常即苦,这就是佛学所讲的“空”,是对人生、生命的关照和生命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伊朗民族电影旗手的阿巴斯电影显现出虚构与真实、故事与纪录迷一般的纠缠,使用“自我反映手法”捕捉当下生活体现了他对此在人生的完整关照,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之真相的哲学思考,人生的存在在阿巴斯的那儿成为电影的实体,透过影像和故事,从阿巴斯电影中折射出来的是他关注人生的悲悯的人道眼光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界定,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问题。马克思以批判市民社会"物质利益"为起点,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对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生产力概念,因此必须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20.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的雅士,他的词注重练字造句,讲求音律,咏物词别有寄托。词境幽冷悲凉,独创一格,后人多以"清空"、"骚雅"等来概述他的词风。"清空"与"骚雅"内涵丰富,既包含言辞、又涉及意境,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