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六个方面,选取了33个因子,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马鞍山、合肥城镇化水平较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不甚匹配;安徽省各市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利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结论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且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状况逐步改善,并进入中级协调状态,应采取有效对策加快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极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物流业对城镇均衡稳定发展也发挥着支撑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重点研讨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产业聚集视角研究提出安徽省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安徽省农村服务类和居住类消费的迅速增长推动了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教育、通讯等发展型消费进入繁荣期,以及消费新业态的出现正在推动产业城镇化。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虽然速度快,但却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市场凋零、城市拥挤以及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等不利于农村消费升级的局面。因此,必须构建与农村消费升级形成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即以市场推动为发展思路,以梯度推移为城镇化路径,以促进农村消费升级为落脚点。通过在城镇化发展指标中添加消费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实现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未来应着眼于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来促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2000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显示出安徽省步入了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金融指标增长速度缓慢,金融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发展效率在降低,安徽省金融不能有效的促进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出安徽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效率;完善安徽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城镇金融网点全覆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根本目标。针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指出该省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并探讨了此项建设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四大路径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它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新发展,必须依托城镇化发展需求,做好统筹规划,调整职业院校战略发展方向,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皖苏两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省,总体处于低度失调水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皖苏两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较高,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两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求,这也为我国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解决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规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历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市场意识增强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在充分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在夯实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基础、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丰富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论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实现结构改革、目标调整和模式创新。要保证农村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就要采取措施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镇建设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传承和发展宜居文化传统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来自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专业素养与城镇化农村学校发展不相适应,已经制约着城镇化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城镇化,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开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内在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和保障。济南市历城区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方面成绩斐然。为此作了专题调研,借鉴历城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金的最重要的来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视农村妇女科普工作,创新农村科普机制,既是应对农业女性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对安徽省萧县部分村庄农村妇女参与科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农村妇女在科普中的特点,进而对传统农村科普机制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江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径抉择,分析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揭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表现,提出为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应针对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实施教育内容多样化、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多元化战略;应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搭建城乡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8,(1):111-11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社区教育二者之间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有诸多因素,如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监督保障机制、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建设、受教育者的认识、课程资源建设等。本文结合相关调研,就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与快速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还面临着保障就业权益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措施存在短板、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还比较严重、某些地区城镇化过度或失衡发展影响就业实效、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等困境。为此,就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法律制度,切实提高就业权益保障实效,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广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消除就业歧视,还要促进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