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的《宋词小札》) 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引自《宋词小札》291页)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解     
【古文】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①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②啼,今俗谓其鸣曰③:行不得也哥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鹧鸪》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对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提出了新的解释,开展了不同意见的讨论。主要是围绕鹧鸪的谐音问题,认为不是“行不得也哥哥”,而是“但南不北”。不过有的同志认为鹧鸪是指投降派,是对投降派不思收复北方故土的讽刺;有的同志则认为是象征抗战者的坚强意志,当词人听到鹧鸪“但南不北”的叫声时,更坚定了忠于南宋的心愿。  相似文献   

4.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5.
[原词]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③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相似文献   

6.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7.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对于孟轲《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里“为长者折枝”句的诠解,诸家选本颇有出入,择要说来有以下几种: 1、为长者折取树枝。 2、为长者按摩肢体。 3、对长者弯腰行礼。也有突出其中一说,而将三说并存的,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这一句的注解: “枝,同肢。这句谓,为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我们研读全文,觉得上述诠解不尽贴切,献疑  相似文献   

9.
漫话鹧鸪诗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栖息于山林树丛之中,形似雌雉,体大如鸠。鹧鸪胸前有白色圆点,背上间隔生长着紫色和红色的羽毛,大多数喜欢相对鸣叫。晋代崔豹《古今注》说:“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看来,鹧鸪的名字是因其叫声得来的,古人根据它的叫声,摹拟出多种声音,如“钩辆钩辆”“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等,并借助它寄托多种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李白写的《越中览古》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为何物?一是为什么选它入诗?这两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为了探个究竟,我翻阅了几卷书,了解一个大概,同时也把“鹧鸪”在诗中的意蕴作如下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编入高中课本时删除了这一句和这之前的两句)那么这扬眉瞬目所见的“奇景”是什么呢?几百年来,人们没有去仔细思考,所以课本编者也就轻易地把这一句和这一句之前的两句删除了。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石钟山记》有这样一句: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献子之歌钟也。据《左传》歌钟之事,本属谥庄子的魏绛,苏轼误记为谥献子的降子舒。对选入教材的作品出现笔误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检高中语文的第二册,编者将“魏献子”改成“魏庄子”,注解中并来对此作出说明。这样做并不妥当。对苏轼在文章中出现的笔误,最好是直录原文,于此作注.如《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指枝脉”,编者没有改动原文,另加了以上注解。  相似文献   

15.
“国是”与“国事”“国是”与“国事”是两个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词,例如“共商国是”、“国事访问”等。这两个词虽意义相近但却实有差别。“国是”指国家大计,语出西汉文学家刘向《新序》:“楚庄王问叔孙敖曰:寡人未得国是”。现在多作书面语言用。“国事”,即国家大事,如“国事在身”。此词出自《周礼》:“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前者多指大政方针,词义较虚,后者多指具体事务,词义较实。“年轻”与“年青”“年轻”,是陈述式构词方式构成的,“轻”是形容词,指年纪不大,如“年轻力壮”、“年轻人”等;词中可以插入其他词,如“年纪很轻”…  相似文献   

16.
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一首,所见各家笺注本,对“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或只注字义,或不注释,皆未笺其出处。权威著作冯浩的《王谿生诗集笺注》仅曰:“首言相晤为难,光阴易过。”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商隐诗选》也只说:“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句翻进一层,说会面本已困难,故分别更使人难以为怀。上‘难’指困难,下‘难’指难堪,含义有所不同。”李义山《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从内容和形式看,应是脱胎于曹丕《燕歌行》中的“别日何易见日难”(后李煜《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当受两句启发)“相  相似文献   

17.
一、之谓关于文言文中的“之谓”句式,一般解释说它是动词结构,有“叫做”“称作”的意思,经常用在解释性的句子中,起谓语的作用。而中学语文教材对此句式直接采取回避态度。其实,“之谓”在古汉语中,并非不可分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礼记·大学》《诚意》一则(以下简称《文选》)开头一段: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文选》对最后一句译解云:大意是把这个叫做自己不亏心。  相似文献   

18.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8年校订重版本 ,下同 )第 30页文选“齐晋之战” ,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 :“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照此看法 ,原句的意思就成了人们把“以死免其君”看成容易之事 ,这显然不合文义。其实 ,逢丑父冒着生命的危险设法使齐侯逃脱 ,此举诚非易事。文中的“难”当为“责难、责备”义。《左传》中“难”已有此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人难之”。而“难”的“责难”义的产生 ,则源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