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的建设规划,并再一次重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并且指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和社会转型需要大众传媒实现新的理念和角色转变,增强公共性、服务性、建构传媒"公共领域"十分必要.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构想是什么,其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下是否可行?二、从中国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新的社会需要之下,中国电视新闻的角色和社会功能是否有必要具有"公共领域"特征?三、当代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在传播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如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其"公共领域"功能?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技术正逐步侵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媒介内容的空间概念淡化、时间概念增强.在新闻评论表达领域,党媒的评论选题和立意开始由传统单一的"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并存,同时开始规划"时间",占领用户的"睡前"时段.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超女"的成功并非是某些媒体所欢呼的"庶民的胜利",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合谋"与"培养"的结果,是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产业的胜利.由于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严肃公共话题的讨论几乎由专家意见垄断,公民参与率较低,从娱乐领域的大众投票到"公共领域"的精英垄断,两者的反差表明我国大众传媒的角色和功能仍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使时评成为文人论政的轻骑兵.纵观中国新闻史,时评热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多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报刊上形成公开讨论社会问题的公共领域,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担当.当代时评热发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新闻娱乐化的大背景,导致了时评症结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11日发生的"林松岭案"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事件,而成为继"华南虎事件"以后推动网络舆论发展和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华南虎事件"以后,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建构起来,但"林松岭案"中暴露出网络公共领域还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病.  相似文献   

8.
"公共领域"理论一直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1962年,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所著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出版后,更掀起了一股探讨"公共领域"的热潮.公共领域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17世纪重商主义政策催生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公共领域走向衰落,出现了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和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的巨大力量得以再次彰显.网络所承载的民意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成为调节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躲猫猫"事件的剖析,揭示了公共领域的网络化表现,详细阐述了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某某因病不治在深圳去世。去世的第二天,一则关于"记者进入太平间偷拍姚某某遗体"的消息引发舆论哗然。受到政治、经济双重压力挤压的大众传媒为了经济利益,凭借社会公器的公共属性职能入侵私人领域,不断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假借"新闻"名义赤裸裸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营造健康的传媒环境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于隽 《现代传播》2007,(6):165-166
间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够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监督和约束."公共空间"在19-20世纪衰落,原因之一就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哈贝马斯认为:"原先由面对面相互辩论的市民所组成的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已经瓦解为由消费者组成的碎片化世界.这些消费者沉迷于传媒景观与传媒技术之中不能自拔,成为它们的奴隶."  相似文献   

12.
11月8日,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工作节日,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人,是正确引领社会的人。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继续让这些践行职业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优秀同行走上前台,这期选择了"执着"——那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记者们。"田坎儿记者"罗成友十多年来每年基层采访的时间300天以上,见报稿件中90%是在农村现场采写。朱海燕走过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24次南下"京九",连续8年在3000多来的高原上跟踪青藏铁路。还有更多记者默默无闻倾毕生心血跟踪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某一项运动、某一个方面,堪称专家。他们付出职业热情,既辛苦,又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些记者对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为何能长年累月地沉下心来调研、思考?怎样从"司空见惯"中保持新闻敏感?如何在"专"的同时保持宽广的视野,处理好"专"与"杂""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称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致死或致残,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形成的公众舆论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者王克勤在博客中的报道.他的博客对于该事件来说,是一个导火索、一面透视镜,在其曝光,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视的传播作用.同时,记者博客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场域,无形中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6.
贫穷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社会现象.英国媒体对于贫困群体的报道中,大部分仍集中在穷人对社会福利的欺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浪费上.媒体的这种误报主要是由"文化定势"而致.  相似文献   

17.
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横向的三大板块中的重要一块,它由广场、剧院、图书馆、草地、喷泉、咖啡馆等构成,是人类进行文化休闲、交流活动的必要空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类就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构建,苏格拉底的哲学殿堂就是建在广场、街头。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西方国家档案馆继法国之后,逐渐步入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轨道,我国档案馆与西方国家档案馆相比,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近20年来,我国才开始努力实现从封闭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试图让综合档案馆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查阅利用档案和文化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但开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功能角度对"包公记者"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在短时期内"包公记者"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值得肯定,但从长远的眼光看、从法治国家的要求来说,"包公记者"是不值得也是不应提倡的.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成为年度舆论热点。这一事件中所体现的具有理性批判能力的公众基础以及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等公共领域要素都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现状的最新案例,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助相长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景之路。  相似文献   

20.
对互联网深刻介入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变化,许多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互联网及其技术进步将使公共领域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相反的声音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民主媒介的观点很难成立.①目前,谷歌正在全球推行其"云计划".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