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迎春 《天中学刊》2011,26(4):16-19
物质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当今学术界对物质利益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是辩证运动的关系。学界对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还区分了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实质,揭示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学界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疏漏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发展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物质利益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首先需要均衡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公平正义;其次,要建立与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相一致的、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第三,要协调好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另外,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产品的分配不同,即他们的物质利益不同。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动因。承认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意味着肯定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物质利益原则是一个与生产关系概念紧密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常态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置方法。1.物质利益协调的方法。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来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各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群众利益,主要是指群众的物质利益。因为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承认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意味着肯定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实现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指导社会成员争取和实现自己物质利益的行为准则,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同志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列宁主张一方面发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一方面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但没有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他更倾向于精神鼓励。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既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道德价值,又把物质利益原则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莱茵报》时期利益问题是马克思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要对其“发表意见”的一个“难事”,是马克思产生“苦恼的疑问”的问题源点,也是促使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动因”。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利益与等级、国家和法的关系的分析和认识,表明马克思已经由利益触及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中的关系问题,认识到了物质利益影响和制约着主体活动。但还未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物质利益所决定的客观社会关系,更未认识到“物质的生活关系”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前不久,报载珠海等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效应,赞同者认为:重奖与贡献挂勾是按劳分配,取之无愧。异议者感叹:鸟儿的翘膀系上黄金,焉能飞得高远!显然,这场重奖应该与否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与冲撞。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对于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重要的。那么,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是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经济交往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人们的利益还受社会的政治制度及其体制和观念文化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利益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进行了论述 :一切为了人民利益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加快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核心内容 ;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原则 ;运用物质利益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根本着眼点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分配不公     
分配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也关系着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因此分配公与不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所谓义利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究其实质,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公与私的问题或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关于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有论述。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  相似文献   

15.
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经济生活中关键性的问题,列宁曾把它称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对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最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正确认识人们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理顺物质利益的关系,才能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系统总结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作者认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关系的有机结合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安全规范”是党中央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做出的最新规定。这一提法既是对新发展形势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内涵的新阐释,也是对进入新的历史情境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规律的新表述。既有研究与政策往往基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经济、管理和技术属性,反映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问题,足以起到积极的黏合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率的作用,但是,由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关注不足,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黏合社会共同体的作用,从而产生多元主体关系失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安全危机。为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应当着眼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进行社会凝聚、社会赋能与社会共享等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所得与抢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又要反对拜金主义。 所谓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就是指国家必须承认不同人们和不同企业因向社会提供的不同劳动或为社会作出的不同贡献而获得不同物质利益的权利。国家应当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鼓励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合法方式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使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自己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物质利益、劳动态度和道德观念,是三个含义不同但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并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道德观念。在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中,物质利益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不能撇开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而且必须依靠他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社会主义阶段的劳动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即使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意识到要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也仍然要为个人谋生而进行劳动。其目的虽然有两种,但行动只有一种。劳动者劳动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首先是发展了共同的利益,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利益。因此,劳动者在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关系。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过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