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胡晓晴 《成才之路》2023,(10):21-2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铸牢青年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前进。高校要明确教育目标,扩充教育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理论灌输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用科学理论和确证事实教化;发挥课堂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开展网络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采,爱国主义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伟大时代,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有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渠道和有力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小就逐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的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本身所要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民族英俊,爱国志士那种爱国忘我的精神激励青少年,以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增强他们的民族尊心和自信心。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意有利于民族团经,要注意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乡土教育的作用,要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以奠定思想基础;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形成融洽的氛围;3.净化社会风气以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并赋予新的时代特征.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和创业维艰,取得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效.在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的基础上,探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高尚品质。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主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必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最后针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通过历史课教学,使青少年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培养民族精神应把青少年做为重点,青少年 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大力倡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把亿万青少年紧 紧聚集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 个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五大精神 ,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在五种精神中 ,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借助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R2),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华民族研究发表的2012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呈现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内涵与本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路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中华民族每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研究知识图谱,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中华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主要表现在民间习俗、社会教育、日常礼仪、女子尚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其实质上是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强化了中华先民不畏强暴、不惧战争、敢于反抗、勇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固化了中华民族业已存在的爱好和平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使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要义,为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形成了民族尚武自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似嫌不足。庄子的“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的遵道贵和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的淡泊名利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道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自我改造和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改造了民族思想和心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改造了民族思维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改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使之发生了质变,也使中华民族切实成为现代民族,并十分现实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视角简要论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动力,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进而阐明了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和平崛起既是中国之诺,也是亚洲之幸和人类之福;提出了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推进和加快中国和平崛起的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崇尚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的民族,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接着从重视教育、崇尚风节、弘扬仁爱、提倡礼让、笃情重谊等五个层面对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摈弃民族道德传统中不适应当今发展需要的那部分的基础上,对优秀的道德传统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