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阶段的《红楼梦》导读教学提出了六点建议:抓住《红楼梦》前五回象征、隐喻的手法;抓住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抓住主要人物这一条经线;抓住对比这一种写作手法;抓好活动促读的教学方法;用好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这本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家喻户晓的一部巨著,其内容涉猎极为广泛,可谓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其中的诗词是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在整部书中占据无可替代、不可小觑的地位。书中诗词曲赋是读者参详全书的线索,并非闲文。如果我们不能深入解读这些诗词曲赋,也就难以读懂本书。《枉凝眉》是揭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十二首词曲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赏析《枉凝眉》的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感受《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词》是以《红楼梦》整部书的“小样”形式出现的,其中每首判词的人物排序,与整个叙事结构的设置、叙事内容的层面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学术界迄今为止,不是很少触及,便是语焉不详。因此,探讨金陵十二钗判词的排序是揭开《红楼梦》叙事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并透视其在《红楼梦》整体叙事结构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皆具深意,本文联系脂评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贾姓,贾府五代男主人,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其他人物的姓名,说明《红楼梦》人物姓名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小说为无声之戏,戏曲为有声之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十二支曲与戏曲中的家门一样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总括和主要人物命运的总设计,《红楼梦》人物外貌的定格描写与戏曲中人物上场亮相近似;《红楼梦》人物视角中的人与景给人以生动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堪称范例的,当数在该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王熙凤的形象的刻画,作者从人物出场、服饰容貌、语言神态、他人反应等几个方面对王熙凤进行了精雕细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诗词类型多、分布广泛、质量高,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互文法在《红楼梦》诗词中广泛运用,利用互文性特征构建阅读任务,是阅读《红楼梦》诗词的重要途径。《红楼梦》诗词的互文性阅读,需要关注作品内部诗词及征引诗词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坚持运用整合资源、建构联结、设计活动与任务、关注方法、提供策略、形成表达等多种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与《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年龄的考证,搞清楚贾宝玉和其周围主要人物之间的年龄关系,及其在各事件中的年龄大小,对于正确理解书中的故事内容,感受书中美的意境,了解和探索曹雪芹对《红楼梦》构思设计之精妙,都很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涉及的人物众多,而且人物特色鲜明,形象各异。以家族族谱、判词内容、人物性格为重点等方法去解读《红楼梦》人物,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比较好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大中专文苑》2008,(4):79-79
《世界各国军队标志图典》本书荟萃了157个有军队的国家及国际军事组织的相关知识精华。以翔实、准确的文字数据和8000多幅精美图片,反映了各国军队实力与标志特征。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基本情况概述;各国军事实力数据;军队标志图片风貌;国际军事知识简介;世界主要海空军基地。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14.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曲演红楼梦,其中的十二支曲子分别对应着大观园中十二位主要的女性。即“金陵十二钗”。内容上,它们句句如同命运的谶语暗合这十二钗的结局.凝聚着悲剧的气息;结构上,它们在全书故事尚未展开之前即预示了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内在形式上.作者对十二个人物的着笔角度各不相同.使得这十二支曲子在整体上构成了一首乐章层次分明、调式结构丰富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狭义文学系统论角度论述《红楼梦》典型形象体系的性质和意义。引言部分简述了狭义文学系统论的内容、特点和要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贾宝玉形象的文学系统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以贾宝玉为核心的《红楼梦》典型形象体系如何艺术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3.学习《红楼梦》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介绍相关知识,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两个问题:1.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2.贾府的人物关系图。重点研读王熙凤、贾宝玉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一、赏析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是通过黛玉的眼睛来展示贾府中各色人物的,那么,在黛玉眼中,贾府中最抢眼的人是谁?(说明:以此为引语,…  相似文献   

20.
焦平 《语文知识》2014,(10):69-71
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将归纳、领悟的《红楼梦》“阅读成果”转化为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对《红楼梦》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也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我长期坚持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领《红楼梦》阅读,实现了有序、自主地建构《红楼梦》人物体系与情节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