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2.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3.
现实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限,我们把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模糊语言尽管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严密精确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相似文献   

4.
修辞摹状住在句子城城郊,他有三个儿子:老大摹形,老二摹色,老三摹声。一天早晨,摹状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孩子们,我是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如实地加以描绘。文章中适当地运用我,能把事物  相似文献   

5.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6.
摹绘(摹状),是一种摹写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感觉的修辞格式。不管是摹声抑或是绘色,均需诉者人的感觉器官,前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其声”,后者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使人“如见其形(色)”。既谓“如”,就意味着这种“闻”或“见”都是间接的,都要经过语言符号(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的中介,并借此以与音乐、绘画这类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的艺术形式区分开来。以上,是摹绘这种修辞格式在审美过程(即辞格的形成)中的基本特点。 从美感(即修辞效果)上来说,摹绘又具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表达功能。首先,摹绘既然是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同的一组是A.厄运扼腕噩梦嫉恶如仇怒不可遏B.讣告复查鲋马物阜民丰赴汤蹈火C.道观冠军盥洗如雷贯耳灌制唱片D.龟鉴皈依瑰宝大家闺秀岿然不动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哈,China,”检查官看了一眼我的护照,冲我一乐,“friend。”B.《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知具体的作者,如《诗经》中提到“家父作诵”(《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大雅·崧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小雅·巷伯》)。C.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珠,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9.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0.
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修辞手法,叫“摹声”。它是“摹绘”修辞格中的一个小类(其它还有“摹状、摹形、摹色”)。摹声的语言载体是拟声词(过去称“象声词”)。运用摹声手法,主要是为了使语言具体、生动、形象,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给读者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其修辞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渲染环境气氛①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小音乐家扬科》)②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草地夜行》)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相似文献   

11.
<正>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汉语的象声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摹拟各种声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杜甫《春宿左省》:“啾啾栖鸟过”。陆游《自咏》:“高枕静听棋剥啄”等等。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摹色,就是通过文学语言摹写人、事、景、物的外部色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叙述事理更准确,生活画面更逼真,描绘物像更生动,文章中心更突出。陈望道先生把这种“摹写视觉的”艺术归入“摹状”修辞格。下面笔者以《风》为例,浅探“摹色”修辞格的一些艺术特色。 1.比拟摹色比拟摹色,指在情感饱满、物我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中,蕴藏着大量脍炙人口的警句。这些警句,或状物,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多用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清新隽永,精炼警拔,含蓄深沉。它们有的传诵当时,有的流播海外,还被人们广泛地称引,并被赋予新的涵义。试举部分常见的诗词警句为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说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激励人们为寻求真理而不断探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曹操《龟虽寿》),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东晋王  相似文献   

15.
答读者问     
问:今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和《教參》、均说唐诗人岑参是江陵人?樵摹洞呛!?文学分册)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均“南阳人”。而武大编《唐诗选注》和武汉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又把二说并存,到底岑參是哪儿人呢? (周德旗) 答: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集部·岑嘉州集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查《  相似文献   

16.
莫言作为新时期先锋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小说语言独具个性,令人印象深刻。《檀香刑》是其苦心沥胆磨砺出的又一部语言特色浓郁的作品。其语言特色之一就是对摹状修辞的灵活创新使用,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阅读审美体验。莫言灵活使用摹声、摹色、摹态、摹味等摹状修辞,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彰显了其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7.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18.
摹状的运用     
在小学课文中有一种修辞手法用得十分普遍,那就是摹状。摹状是把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如实地直接描摹出来,给人一种鲜明的印象。摹状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一、摹声:摹声是用象声词来描摹事物声响的一种摹状。如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的心理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意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为什么喜爱水?仁者为什么喜爱山?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熹朱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三)用今天的话来讲;思维敏捷的人(智者),善于通达事理,有如流水活跃,对待世界事物,应变如流,灵活性大.带有这种气质的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水,感受最深,所以乐水.懂得义理,安于义理,  相似文献   

20.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