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电视广播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互联网环境长大的年轻一代使用多平台、多终端观看视频,习惯社交网络,热爱分享,而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正在呈现老龄化趋势,40岁以上的观众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已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体,也不再是广告之王。统计数据显示,57%的观众不再收看电视首播。在  相似文献   

2.
在广告产业日益壮大的同时,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恶俗商业广告充斥在电视荧屏上。这些广告污染了电视节目,影响观众收看节目的心情,形成广告污染。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恶俗广告  相似文献   

3.
宋连昌 《传媒》2003,(2):22-22
每天收看电视最令人生厌的莫过于那些广告。不论是收看哪个台的哪个节目,都有大量躲不开也挥之不去的广告在干扰。尤其是有些地方卫视在播放电视剧时,每播一集都在片头、片尾和中间插播不少于十几个广告。观众正在聚精会神地收看或者正看在兴头上,  相似文献   

4.
吕欣 《传媒》2015,(4):24-26
虽然电视台每天依然还会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定时定点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中,但那个曾经是全家人围聚观赏的媒介终端却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不断受到冷落.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调研结果显示,电视行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已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范庄琳 《青年记者》2006,(19):51-53
目前,中国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频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频道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一方面,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频道众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也冲击着电视荧屏。如今的观众已不再是受教育者,他们以消费者的身份挑剔地对电视节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4,(2):4-5
电视逆生长观众定位转向年轻人 《北京青年报》2013年11月6日刊登评论《电视逆生长观众定位转向年轻人》(作者:祖薇)称,浙江卫视推出的育儿剧《小爸爸》和亲子节目《人生第一次》.20-34岁年龄段观众成为收看主力.占全部收看人群的52%;而原来35-54岁年龄段的主力收视人群.从55%下降到28%。年轻人不仅贡献了越来越多的收视率.他们的审美也开始影响电视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吕欣 《传媒》2014,(3):12-18
正当"互联网基因"全面嵌入电视行业"肌体"之中时,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不断撬动、冲击乃至颠覆现有电视行业的生态体系与运行规则。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调研结果显示,电视行业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之下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已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另据NPD Display Search统计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8.
徐珍 《视听界》2012,(4):25-27
近年来,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受众原来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日益被侵蚀,观众面临更多的媒体选择,尤其是年轻观众被各种新媒体分流。电视频道数量的激增,观众收看渠道的多样化,广告商碎片化的投资渠道,种种原因,使得2012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资总额首次出现了同比下滑,城市台在困境之中不免产生忧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植入式广告正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未来广告发展的新方向,并且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能够有效环节观众观看剧情时的视觉疲劳,所以得到越来越多广告业主的关注。本文旨在对植入广告的涵义、意义以及广告在电视剧中的植入形式进行阐述和探析,并对电视剧植入广告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杨立  姚福军 《视听界》2002,(4):82-84
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卓越的性能、新鲜感等因素,使上网的人感到了自身的存在,地位的平等;而电视媒体的“候时”收看、“说教者”的角色、无聊的广告,使更多的人失去了耐性,而转向网络。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早日建立相应的网站,不失为一种上策。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1,(2):122
编者按视频媒体由电视媒体的收看形式衍生而来,又能兼具网络媒体的诸多特点,随着网民的增加,受众年龄结构的变化,网络视频在相同特征的收视人群中的收视时长也已经超过电视。对于那些想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想节省广告开支的,对网络广告了解不多的……诸多传统企业来说,网络视频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纵观2015年的电视市场,在"互联网+"政策指引下,在媒体融合深化发展进程中,在"电视+"的融合实践中,传统电视依然是受众消费的第一媒体,实际观众收看电视时长251分钟,超过网民的225分钟,彰显了电视的力量。在"一剧两星"等电视新政实践中,上星频道份额明显下降,地面频道获得了显著提升,省级地面提升幅度接近5%;在节目内容竞争中,综艺节目成为省级卫视破局的重要突破口,季播真人秀集中爆发,一年多季、一季多播、明星素人混搭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网台联动、打造"互联网+"的超级综艺节目成为创新典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正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手机阅读的风行,使得开卷有益逐渐演变成了"开机有益".  相似文献   

14.
彭菲 《新闻前哨》2005,(1):59-60
一、体育新闻编译产生的背景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深入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正在逐步成为各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也为体育新闻翻译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欧洲足球联赛和NBA篮球联赛在我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读者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在电视上观看比  相似文献   

15.
王彬 《记者摇篮》2009,(1):36-37
多媒体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体的大量涌现,以及有线电视的不断延伸,使得国人收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观众分流日趋严重,使得受众市场稳中有降。观众市场容量饱和,标志着电视市场进入收视份额竞争阶段,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就意味着其它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品牌战正在打响。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认同电视是一个"家用媒体",就应该认同另一个与之密切关联的概念:电视同时还是"主持人的媒体"。电视是在家中轻松收看的,是用来娱乐与交流的,所以它需要主持人,需要通过主持人对观众的吸引和亲和力来实现电视与观众之间  相似文献   

17.
电视台生存基础靠得是广告,而广告经营的好坏依赖于电视台节目覆盖率和收视率的高低。为此,长期以来,电视人为提高这两个参数而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我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台的这两个参数正受到冲击,尽管电视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电视的受众正在日趋分流,节目收视率正在下滑,广告份额也在减少。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一方面是传统电视媒体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双规”的收看方式,束缚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权力;另一方面新媒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两任”的收看方式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欲望。可见,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顺应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风头正劲的环境下,作为传统媒体大佬的电视媒体地位尴尬:知识精英和主流人群正在被网络、手机、微博等所吸引,逐渐远离电视,即使收看,也是"伴随性收看",也就是带看不看的,同时做些别的事,好让自己不显得寂寞。这样看来,电视已经沦  相似文献   

19.
王超 《新闻实践》2014,(5):59-60
核心阅读:有人认为,家庭应用"盒子"最大的功能是在网络视频上,传统的电视媒体,原有的电视终端——有线电视机顶盒,将因其功能单一、体验差等原因逐渐脱离用户的视线,从而造成收看传统电视的人群数量(特别是年轻人)逐年减少,传统电视的收视率也大幅下降。由此,传统电视媒体终将逐渐失去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互联网电视机顶盒背后所代表的开放式互联网视频服务,终将颠覆整个电视产业。传统电视产业的发展真的会走向终点吗?作为一名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笔者试着从传统电视的角度谈谈"盒子"对传统电视行业的冲击和应对。  相似文献   

20.
未来电视的走向:随时、随地、随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京燕 《视听界》2005,(5):65-67
在美国,棒球甲级联赛的球迷通过MLB.TV网站,可以在任意一台宽带电脑上收看比赛;而在英国,SkyTV的观众可以任意改变正在收看的球赛中电视镜头的角度,对比赛下注,收听球迷的现场评论。这两个例子仅仅是发展变化中的电视业所蕴涵之巨大潜能的冰山一角。未来5年内,数字录像(DVR)技术及宽带互联网等影音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重写电视媒体在过去50年的发展历史。新技术会使几百万个频道成为可能。“随时、随地、随意”地在各种电子传输媒介上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内容已不再是对遥远未来的美好幻想。本文综合相关媒体报道,介绍目前美国电视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其对未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