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扶贫工作遇到了“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新阶段扶贫投入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原有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趋势,提出了股权式、法制化、“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城市带动农村、以工补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先进的反贫困模式。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快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外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贫困方面。中国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困人口要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机会。下岗失业造成绝对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原因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对社会稳定威胁更大。贫困成因主要为转型期的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政府扶贫政策不仅要关注绝对贫困群体,还要关注城镇相对贫困和居民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宗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政府在带领广大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道路;采取了科教扶贫、组织劳务输出、东西部协作扶贫、实施移民搬迁等多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模式。这为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鞍钢博士日前在此间接受中国改革报独家采访时提出,即将来临的21世纪赋予消除贫困这一全球性的课题以新的含义和内容,把消除知识贫困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我国的扶贫战略必须相应作出重大调整,尤其是扶贫资金的投向要从以项目开发等硬件为主变为以人的文化素质教育等软件为主。 胡鞍钢介绍,目前国际上对贫困的评价指标包括3个方面,即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人类贫困是指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恶劣、疾病等与人类基本生存发展能力有关的原因而导致的贫困;知识贫困是指因不能平等获得学习、受教育和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机会及权利而导致的贫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贫富差距拉大,因而收入贫困使得人类贫困特别是知识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显得更加突出。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扶贫工作也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战略。胡鞍钢认为,过去20年里,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已有8000万人摆脱贫困。但同时应看到,近几年非贫困地区,包括城市的贫困人口有所增加,贫困地区还有脱贫以后又返贫的现象。而且以往的扶贫重点大多放在消除收入贫困方面,对人类贫困尤其是知识贫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生活中,这3种贫困是紧密相连的。在当今这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获取交流和运用知识、信息能力匮乏而引起的知识贫困,会造成更严重的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一些农村人口脱贫后返贫,一些企业职工下岗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从而成为新的城市贫困人口等现象就是证明。 有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260多亿元的扶贫资金中,50%~60%是用于项目开发,用于教育和卫生两项才3%。胡鞍钢强调,关注新世纪的知识贫困问题,就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获取和运用知识进而提高获取收入的能力。这就需要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就是加大其所在地区教育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信息、通讯等方面的投资。  相似文献   

5.
在固原市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的趋势下,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近年来却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城镇扶贫工作中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从总体上看,对城镇贫困问题的严重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普遍认识不足,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多为一些临时性的救济措施,不能适应城镇贫困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在21世纪到来以前,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全国农村现有65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最终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壮举,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不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就意味着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将被带入下一个世纪.在过去几十年,我国主要是依靠向贫困地区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济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换来的温饱生活比较脆弱,难以稳定、持久地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阴影,有的地区甚至重返贫困.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改革和调整了扶贫战略,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从一般趋势来讲,必然带来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贫困人口将会逐步减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人均年收入低于637元的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与2002年相比,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说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其原因多样而复杂,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农村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入手,探讨了思想文化素质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与转变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消除农村贫困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当今中国的农民已经被卷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社会化、市场化达到空前高度,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风险和货币支出压力。我国目前实行的贫困线测定方法没有考虑到农民社会化的现状,采用"一刀切"的标准造成一些低收入农户处在扶贫政策的边缘地带,无法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基于社会化小农理论视角,针对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整体支出情况提出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计算更符合社会化小农阶段的贫困线,以期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做出了新的规划。十九大在继续"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精准脱贫"的要求。宿迁作为江苏省贫困人口庞大的最年轻地级市,要通过整合资源加大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社会组织的介入正是在这关键时刻为宿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助推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郑姝霞 《云南教育》2008,(20):26-28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积极进行反贫困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在甘孜州出现了弱势群体,形成了城镇贫困人员,其中有绝对贫困人员,也有相对贫困人员。关心弱势群体,消除城镇贫困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采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投入、科技扶贫、拓宽就业渠道等方法,逐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提高,解决贫困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口骤增、生态恶化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消除贫困与持续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消除贫困就难以持续发展,不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一、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特点及背景 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首先,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截止1994年底全国仍有7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农村人口的7.8%,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均为山地、丘陵、荒漠、高寒山区。其次,西部农村贫困人口比重高于东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在10%以上的14个省、区、西部就占了10个。比重在15%以上的8个省、区,20%以上的3个省、区,30%以上的1个省、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再次,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突出。全国55个少数民族90%分布在贫困地区;在18个贫困片中,12个为  相似文献   

14.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下,各省全力助攻脱贫攻坚战,在物质贫困的问题上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精神贫困却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阻碍.精神贫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贫困的消除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只有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扶贫和脱贫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是党和政府向全k界的庄严宣言和承诺。在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面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社会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以及劳动者的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为主要职责的贫困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深化改革,更广泛地参与扶贫攻坚工作,是摆在每一位农村成人教育上作者面前的十分尖锐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就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扶贫攻坚的不适应性及如何参与扶贫攻坚进行初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走过了20多个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仍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相当之低。“消灭贫困”和防止“返贫困”现象的发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核心问题是要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市扶贫政策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的同时,城市贫困现象却日益彰显,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尽快构建一个高效可行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于1996年10月23日公布以后,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扶贫有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狭义的扶贫通常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某些措施,增加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生产率,来增加贫困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以达到减缓贫困的目的。广义的扶贫则指使用包括生产性和分配性的措施,直接或间接增加所有贫困人口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贫困作为一个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虽然近年来我国扶贫力度加大,农村的贫困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我国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到2004年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虽比2003年减少了290万人,但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而分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影响,对回答好按期实现脱贫目标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贫困脆弱性方法能够对贫困人口脱贫与非贫困人口返贫共同进行描述,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只关注当期收入(消费)贫困问题的缺点;另一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影响能够帮助扶贫工作更好地借助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扶贫的效率。为了控制劳动力禀赋差异导致的误判,研究中利用了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贫困线标准下(1美元、1.25美元和2美元),劳动力外出都能显著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该结论对于暂时性贫困人群、慢性贫困人群和全体样本都成立,具有稳健性。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家庭持久脱贫,充分利用农村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党和政府应该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扶贫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为外出务工劳动力提供适宜的社会保障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