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梳理其研究现状,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酱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新型民族关系的象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普洱各民族同源共祖、互为兄弟的民族意识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奠定了心理和价值基础;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前提和基础;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各民族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的团结精神,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内在动力;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的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双重探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和处理民族关系是我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普洱各民族以民族的特有方式进行团结盟誓。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上尝试和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建国60年来,普洱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呈现给世界的是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边疆稳定的奇迹。适逢建党90周年之际,结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年纪念,思茅师专精心策划并用心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为主题,旨在追述历史记忆、总结宝贵经验、弘扬优秀传统,展示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边疆景象。  相似文献   

7.
从神话学的角度,探讨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产生的文化内因。在葫芦神话中穿插进民族起源说,融入各种民族同出一源、本是兄弟的观念,是普洱民族神话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普洱民族起源神话,突出地反映了普洱民族文化的亲和性和崇尚团结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以团结和谐为特质的普洱民族文化。认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深植于普洱各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同源共祖、民族认同的传统观念则是其产生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8.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F0002-F0002,F0003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一一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8位省内外知名学者与我校部分学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展开深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是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普洱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普洱的实践及成效,对普洱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夺取全国解放的新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曾经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又毫无疑义,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夺取全国解放伟大胜利雄厚的群众基础就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独立、统一的新…  相似文献   

11.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民族地区灵活运用的成功典范和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探索和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藏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西藏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奋力拼搏,雪域边陲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甜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惠泽高原、受益千家万户的工程项目在这里崛起,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西藏之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下简称“活动”),使各民族青少年从小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对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几年来,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一年好过一年。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云南省有三个先进集体、两个先进个人受到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表彰。总结几年的工作,我们的感受是:要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  相似文献   

14.
墨江自古以来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和荼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墨江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和农耕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对普洱茶的传播、普洱茶文化的弘扬、茶马古道的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思茅市是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之称。思茅第二小学“小茶通”中队的队员们以了解、宣传普洱茶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寻访普洱茶文化”系列活动。寻普洱茶:队员们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查找了关于普洱茶的历史、传说、茶源、茶马古道、茶树、种植、采  相似文献   

16.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事件是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在对暴徒们的暴力犯罪行为表示强烈愤慨和谴责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对各民族青少年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民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极其重要.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4月,云南省思茅地区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同时在思茅隆重地举行了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出席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对边疆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就学术研究交流和文学艺术宣传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一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一、学术研究交流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