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作为报刊的通讯员,为什么有的人月月、甚至周周都有稿件发表,而有的人却几个月也写不成一篇稿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选择题目,不善于立意、构思,抓不住、抓不准主题,往往就难以成篇了。  相似文献   

2.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3.
古书的书名     
今天,人们写作,一般的情况是先立一名,然后再动笔。而过去古人著书却不是这样,不管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往往不是先立一名,再写作。古书中有的没有书名,有的是书成之后才有书名的,有的是后人命名的,有的书  相似文献   

4.
养气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养气就是培养体气,反对劳神苦思、呕尽心血来写作,这是同刘勰主张写作要自然的理论一致的。用心过度,写作过劳,都会损害体气,他都不赞成。他认为写作要从容宽舒,写不出不要硬写,文思来了,有话要说才写;文思不来,没话可说,就不写。这是一。写作有时和作家的才性有关,比方有的长于写得婉转曲折,有的长于写得慷慨激昂;有的长于写诗,有的长于作文,不妨各人保持各自的特长。  相似文献   

5.
评论的选题,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从事评论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选定一个好题目,文章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首先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就谈不上怎样写,更谈不上怎样写好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大有研究。在选择具体评论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志往往图  相似文献   

6.
写作一篇新闻,作者团赶时间,在构思全文时一般都很注意如何写好导语,而主体的展开部分却往往缺乏周密的考虑,象是“啃烂泥萝卜,揩一段,啃一段”,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指出的那样,“尺接以寸附”,其结果是“辞味必乱;义脉不流”。所以,写好新闻展开部分的功夫,得下在周密安排  相似文献   

7.
目前,地市党报记者队伍中对党的喉舌作用认识比较深刻,作用发挥也比较好。而对内参的写作却了解得不深不透,也不是那么重视,有的甚至不屑一顾,认为是份外事。因此,出现有些记者连续数年不写一篇内参稿件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记者理论上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采访和写作中,有的却往往要出偏差,何故?这大抵与这些记者不注重客观实际,不勤于思考有关。 有的记者,认定“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因而在采访中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动动自己的脑子,总认为只要是自己亲眼所见,再加点“合理想象”,就可以写报道了。结果,得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看法。 有一组《长沙市上空落下一块五斤重的大冰  相似文献   

9.
据我所知,一些著名作家、记者在写文章时都重视编拟写作提纲。有的即使没有写在纸上,但心里却有谱。可以这样说,编拟写作提纲的过程,就是对文章进行构思和设计的过程。提纲拟得好,能使文章的思想及内容瞻前顾后,互相呼应,有机联系,逐步发展和深入,使各部分内容都能各得其所,起到各自的作用,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一篇文章的写作提纲既能体现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全文的组织结构,又能体现作者思想的条理、层次和逻辑性。但是,有些通讯员由于不重视写作题纲,不编拟写作题纲,所以写作时事先无设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写作问题一般来说,随着采访获得材料的时候开始,报告文学的写作构思也就开始了。这时候,作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在跑外围获得的材料中,在现场观察的感受中,都有一些东西撞击着作者的心,震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作者的玩味与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构思的开始。不过,这时候的思考还是片断的、不完整的、不定型的、甚至是散乱无章的。直至采访结束的时候,当你回忆深思,或者打开笔记本,重新检阅得来的材料时,你的思想会渐渐明晰起来,会对你的采访对象有个基本评价:这个人值不值得写?写他什么?如何去写?这时候便进入了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11.
《晋书·顾恺之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恺之)尝图裴楷像,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面颊上添三毛,确是不算多,但画中人像却由此而“神明殊胜”,真是一件花力气不多而收效甚大的美事。试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记者能把大画家顾恺之的这一手段学到家,用于消息的写作,岂不妙哉! 我们一些人对于消息的导语写作一向很重视,而对于结尾却往往不是这样。有的甚至根本不屑以写结尾。认为消息的结尾本来可有可无。虽然,有些消息是可以没有结尾的,但这不应成为所有消息不写结尾的理由。而且从广义角度看,凡文有头就有尾,那种被认为没有结尾的消息其实也有结尾,它最后面的文字就是结尾。当然,这里在说到“颊上添毫”的方法时,我们仍然是从狭义的角度、针对那些有结尾的消息来说的。  相似文献   

12.
人常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才能把报道写好。从另一方面看,有“米”则应巧为“炊”。这是说在掌握了素材之后,还应当讲究写作章法和技巧,力求把稿子写好。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年轻记者(或通讯员)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却不知怎样选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达;有的手头虽然掌握了好线索,却不注意往深处挖,开掘不出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标题是稿件的眼睛”.但有的通讯员在写完一篇稿件后,往往随便安个标题就匆匆发稿,总认为只要稿件写得好,标题无关紧要。我觉得,通讯员应该把制作标题当做完成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它。  相似文献   

15.
写作札记     
严肃的写作态度在文坛上有一句话,叫“严肃的写作态度”。这一般是说一个人写得比较少,或是一般不写。它是相对写作勤奋的入而言的,不叫懒惰。严肃的写作态度,这句话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且一般是专业作家圈子内。当了专业作家却不写作,怎么说呢?就说,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肃;当了专业作家又勤于写作,于是就说他写得太不严肃了,言外之意是你拿了一份工资还要去多多地挣稿费——这样写作的人与不写的人,也许都找到了平衡。严肃的写作态度,离开那个养懒人的体制,就成了一个逻辑荒谬的例子:严肃的写作态度,就只是怀胎,不生子,…  相似文献   

16.
初学写稿的同志,往往缺乏毅力,写上三、五篇,数十篇不见报,就打“退鼓堂”. 写稿,同其它事业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同志开始写稿,几篇就见报,而有的则可能写上几十篇乃至几百篇。这里有个基础和经验问题,这些是在平时学习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基础差,经验少,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弥补。初学者首先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连大作家们也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位初学写作的同志问我,象我这样无名小辈写的稿,给人家寄去,人家看不看呢?我听了先是觉得好笑,想想却又觉得沉甸甸的。说实话,我也是有过这样担忧的。通讯员写稿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写一篇稿子,有的要花费五六天的业余时间,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有的写批评稿,受到了残酷地打击;有的抱病写稿。当他把稿子寄走的时候,作者的心也随之一块飞去了。当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稿子在报上登出后,却又变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