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教学目的讲述淝水之战,使学生知道,东晋以少胜多,打垮了前秦。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乙教学要点一、前秦和东晋①、前秦的崛起。2、东晋偏安江南。二、淝水之战①、苻坚发兵南下。2、东晋坚决迎敌。3、洛涧大捷。4、淝水决战。5、大破秦军。  相似文献   

2.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3.
对淝水之战性质的认定,不能以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来确定,不能说相对落后的前秦发动的是一场民族侵略战争。从当时各少数民族 来看,他们都以“中华一体”出发,否认了“内中华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 也有权力统治中原,这正表现出他们的民族自觉意识已经大大提高,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 历史的退步。从当时的统一来分析,东晋并没有能力统一全国,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则力图 统一中华。因此,从民族自觉意识着眼分析,前秦发动的淝水之战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苻坚何以不顾王猛遗言,何以不顾众臣的极谏,不顾前秦政权的安危,不顾兵疲民惫、民有畏晋之心的现状,迫切要发动淝水之战呢?试从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征服欲入手,分析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前秦是氐族贵族联合汉、羌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封建政权。在苻坚统治期间,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民族政策方面,苻坚推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民族政策,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使前秦和诸民族的矛盾得到彻底的改观,苻坚民族政策的失误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使之成为前秦国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淝水之战性质如何?目前在史学界有所争论。本文企图从战前北方形势的分析入手,说明这是苻坚发动的一场民族征服战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教正。 一、问题的关键 黄烈同志在《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战争的性质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黄  相似文献   

7.
公元三八三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一次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政权进攻汉族地主政权的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关于这次战争的性质和前秦失败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肤浅的意见。前秦于公元三五一年建国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于公元三七○年灭掉前燕、三七六年灭掉代和前凉,从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兼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贵以及东北之一部,建立了一个北方统一的大帝国。此时在中国的版图内,唯一与前秦对抗的,只有偏处东南一隅的汉族地主政权东晋了。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大举攻晋,东晋仅以八万军队来抵抗。前秦在兵力、资仗等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本来是比较容易取胜的。苻坚也很自负的说。“今有众百万,资  相似文献   

8.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东晋十六国时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知道在这场大战中一败涂地的前秦皇帝苻坚.其实,苻坚是一个风流儒雅的人,论起治国安邦之道,我看他也许可以和唐宗汉武相比.苻坚是氐族人,他357年即位后,招贤纳士,整顿纲纪,把前秦治理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文化比较昌盛的政权.任人唯贤.他改变了非氐族人不用的旧观念,大胆任用出身寒微但有才能的王猛参掌机要.王猛崇尚法制,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贵族及汉族不法势力.把京城一霸、皇太后之弟强德处死,还镇压权贵、豪强二十多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  相似文献   

9.
氐族是久居中国西部的旧族,魏晋时,散居扶风、始平、京兆等地,加速吸收汉文化,汉语成为其通用语言。前秦(351-394年)是十六国时期由氐族上层分子建立的政权,苻坚在位时(357-385年)曾一度兴盛,统一中国北方,而且经济、文化都有较快发展。但淝水之战的惨败却使前秦迅速亡国。本文关注前秦政权内部组成状况的变化,探求其兴废。  相似文献   

10.
淝水之战和成语张凤珍汉语成语以其形式简炼、含义精辟、寓意深长的特点为人们所珍爱。而许多成语就是从历史中概括出来的。仅与淝水之战有关的就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功败垂成”四个成语。投鞭断流东晋时期,前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  相似文献   

11.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最为强盛的政权之一,但在淝水之战失利后其统治土崩瓦解。这与前秦民族政策有密切关系,其民族政策有拉拢与打击的两面性特征,这一方面造就了前秦短暂的繁荣与强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前秦发动淝水之战并最终衰亡。  相似文献   

12.
淝水之战以后随着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就土崩瓦解了,苻坚也于公元385年7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苻坚在十六国统治者中是比较好的,他实行了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及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以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那么为什么一次战役的失败就会导致整个政权的崩溃呢?  相似文献   

13.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历史》第一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节教材头绪较多,内容复杂,教材讲到的有: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流民起义、西晋的结束、东晋的建立,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都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淝水之战这两个问题上。本文着重谈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在东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于苻秦,一度出现过相对稳定局面,至淝  相似文献   

14.
魏艳霞 《成才之路》2009,(13):I0016-I0016
一、运用成语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中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使江水断流。”)显得形象具体。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成语故事略)。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为国建功。  相似文献   

15.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今史家均认为“骄傲轻敌”是苻坚淝水之败的重要原因。考诸史实,淝水之战前苻坚并无所谓“骄傲轻敌”问题。从苻坚一贯禀性看,他是一位注重儒学涵养、仁孝规矩、虚心纳谏的政治家,骄傲自大非其性格特征;从前秦与周边民族关系上看,苻坚亦无骄傲轻敌之心,而对攻晋战争十分重视;苻坚战前的言辞并非一般的浅率粗直、骄傲自大的信口之辞,而旨在表明其政治愿望和攻晋信心,是企图达到激励将士的誓师性言辞。这些言辞并非毫无凭依,而是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内涵。通过苻坚和祖逖的比较,分析《晋书》的民族偏见和正统观念,还可进一步了解《晋书》为苻坚定“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很多,运用的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谈点个人体会.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和增强记忆.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如能扣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就会使学生形象地知道起义准备仓促,装备简陋.再如,分析淝水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仅仅讲前秦拥军八十七万对东晋的八万士兵和双方军队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个"投鞭断流"的成语显得形象具体."投鞭断流"语出淝水之战前,前秦皇帝苻坚立于淝水之边所说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说明前秦人马之多,兵力之足,也描绘出了苻坚的骄横狂妄.在讲战后时补上成语  相似文献   

18.
苻坚和王猛     
对于苻坚和王猛,史学界一般多是持否定的看法,有的否定得多些,有的否定得少些。否定的主要理由认为:苻坚在北方的统治是少数民族的贵族对汉族人民的统治和他曾发动对江南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淝水之战。我也是曾持这种看法的一个。但从苻坚一生的全部活动来看,对苻坚的这种评价其实是不够公平的。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对苻坚和王猛提出不同的评价,认为“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在“苻坚统治下的秦国,镇压豪强,休息民力,出现汉魏以来少见的清明政治,这是和王猛的政治才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6,(4):40-43
公元383年爆发的淝水之战是前秦发动的旨在灭亡东晋的一场南北间战争,结果前秦大败,北部中国重新陷入混乱状态。在这一形势下,被前秦统一的凉州地区内部诸族势力得以发展,导致诸凉政权的并立局面,并深刻影响了凉州政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苻坚系前秦皇帝苻健之弟苻雄之子,氏族,于公元375年在众将支持下杀掉残暴的前秦皇帝苻生即位,去帝号,称“大秦大王”。苻坚是一个政治比较清明的统治者。特别是他在对待各民族的政策,这不仅为:“十六国”的多数统治者所望尘莫及,而且连不少汉族统治者也大有逊色。范文澜同志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423页)“十六国”中有不少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